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西灣樂讀:文學、文化與創意應用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計畫名稱:西灣樂讀:文學、文化與創意應用                    

(一)  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本計畫所設計之「西灣樂讀:文學、文化與創意應用」學程,下分「基礎核心課程」、「古典與現代創意運用課程」、「現代文學理論與實作課程」等三大主軸。本年度開設之「基礎核心課程」有「大一國文」(非中文系同學修習)和「文學閱讀與生命書寫」(中文系同學修習),另於「現代文學理論與實作課程」之主軸下,開設「現代詩選及寫作」課程。

「大一國文」在本系執行多年(101、102、104、105、106)之「教育部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B類計畫的基礎上,持續推動「文學生活化,生活文學化」之教學理念,以教師團隊自編的《西灣樂讀:航向生命之海》做為共同教材,共有以下十二大單元:

1.西灣瑰寶 2.自我探索 3.親情價值 4.性別角色5.飲食記憶 6.生命關懷 7.媒體反思 8.鄉土情懷9.海洋文學 10.環保意識 11.旅遊體驗 12.勞動百態。

前六單元於上學期講授,後六單元於下學期講授。上學期的六個單元希望引領學生進行自我生命之審視,讓學生在生命進入大學這個初初離巢階段,回顧思考人生歷程,並進而建構對中山大學的認同。下學期則著重在對於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懷,期望學子能養成山海胸襟,跨出自我中心的小世界,堅定且溫柔地看見和傾聽外在的世界,從而進行深刻的思辨與反省。透過「在地書寫、在地回饋」來實踐「閱讀生命、書寫生命」,讓國文課不再只是死背硬記的課文解釋與命題作文。此外,為凸顯中山大學立足於西灣的特色,同時闡揚「在地精神」,本教學團隊思考大學校園與在地社群結合的可能性,故於每學期末規劃一次大型主題活動,106-2為「舊城區,新滋味」之紀錄片拍攝,107-1為「西灣故事」微電影創作。這些活動皆是希望透過班際交流而達致「在地書寫」的目的。希望學生在與社區的真實互動過程中,探索城市舊日風華與歷史痕跡,同時也將這些在地資源、歷史記憶、人文風貌轉化為可知可感、可探可尋的各類城市漫步地圖與紀實電影,以掘發城市獨特的發展脈絡和人文風景,進而將活動成果導向具體成品,讓在地元素獲得更多元的利用與活化,達到回饋在地的目標。

「文學閱讀與生命書寫」,則是延續「大一國文」的教學精神,有著相同的單元與選文,但進行更具中文專業性的閱讀思考與書寫活動,閱讀思考部分包括:繪製心智圖、找尋文本核心意涵、設計多層次問題、小組討論與發表;書寫部分包括:中山寫真圖文創作、以物愛書寫親情、五感覺察練習、飲膳旗鼓鹽、在地故事訪談記錄;學期末彙整中山寫真、飲膳旗鼓鹽、在地生命故事等三部分,製作「西灣采風手冊」,並邀請業師指導手冊編輯、美術編排等專業技術。先前中文系專業課程較著重於傳統經典知識的講授,本課程則強調以中文系學生為主體的讀寫與實作,透過充實的活動過程,引領學生了解自我,進而連結自我與親情、空間、時間、文學的關係,讓生命深植人文關懷。

「現代詩選及寫作」是為有效解決中文系學生之就業困境,並繼續廣化、深化其閱讀書寫能力而開設,故以「落實教學創新為基礎」發想,提出以理論與實務兼備之「現代文學理論與實作」微型學程,除現代詩選及寫作,另有現代散文選及寫作、現代小說選及寫作,共三門課。107學年第一學期,開設現代詩選及寫作,其餘二門課程將在未來陸續推出。過往本系現代詩選相關課程之開設,都以新詩發展史或名家詩作為重心規劃,而本課程之主軸則設定為「實用、文學、生活」,著重「培養學生就業面可運用之現代詩寫作技能」,並在學期末將同學作品編輯成《致我們一起讀書寫書的青春》成果冊。

上述三門課程,均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修課的中文系與外系同學耳目一新,同時也能呼應高教深耕五大目標中的「南方文化創造」,讓中文系不故步自封,而能在傳統與現代、文學美學與生活、閱讀書寫與在地文化之間搭起橋樑。在此亦附上三門課程同學的成果作品的網路連結:

「旗鼓鹽紀實」紀錄片優秀作品:https://goo.gl/Hyktdf

「西灣故事」微電影優秀作品:https://goo.gl/tw9zre

西灣采風手冊(共五組作品):https://goo.gl/PfqQsn

新詩課成果冊《致我們一起讀書寫書的青春》:https://goo.gl/b9jgGz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本項目可分為兩點敘述:(1)學生學習成效、(2)教師教學成效。

  1. 學生學習成效

「大一國文」課程每個班級均有教學助理(TA)做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TA負責管理網路社群平台,及時關心同學的學習情況,同時,TA也需針對每週的課程撰寫工作日誌,除紀錄課程內容與自身工作項目外,也需將學生的學習情形和具體建議及時回饋給教師。通過此機制,教師較便於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而過去在執行「教育部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B類計畫時,教師團隊即已採用「高東屏基礎能力檢測系統」為同學進行施測,只要上下學期都有選修B計畫的同學,即能看出其修課前後的差異,依據往年分析,這些學生在修課前後,量尺分數皆有所提升。而107學年度的情形,雖需等下學期後測結果出來才能得知,但相信同學們也將如往年般有所成長。依據106-2的學生期末回饋意見,修習本課程的同學多半認為自己在課堂活動、專題講座、班際交流的豐富學習歷程中獲益良多。

 「文學閱讀與生命書寫」課程跳脫以往傳統中文系以知識建構為主體,而是讓學生的生命經驗融入文字書寫。通過期中與期末的兩次問卷調查、三位授課教師與隨班TA的觀察,學生普遍認為老師能用心設計生動課程,形式新穎,讓他們體驗許多不一樣的上課方式;其次,上課輕鬆,但是有許多與生命相關議題可以思考;其三,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而需改善的部分,則是戶外上課有時會分散注意力,未來希望在靜態文本解析與動態小組活動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另有少數同學反映聚焦文本的程度不高,同學們的看法比較零散、碎片化,老師授課可以加強引導、歸納的作用力;此外,本次課程乃在期中過後才開始製作手冊串連先前各單元的作業,學生建議可以在期初便開始構想手冊編寫的系統架構,以立足於架構基礎之上,更有效地蒐羅圖文素材。

   「現代詩選及寫作」課程,除講述現代詩概論,建立學生台灣現代詩之重要歷史概念外、更著重在將現代詩此一文類連結至學生就業面可運用之寫作技能培養,諸如:小詩V.S.廣告金句之分析與寫作、台灣現代詩V.S.現代流行歌詞之分析與寫作、圖文詩之分析與寫作。故由學生實際創作之成果優劣,可做為本課程計畫自我檢討之評估根據。另外,本課程在期末舉辦專題講座,邀請林達陽作家現身分享專職作家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此分享由於作家理性與情感兼具,同學獲益良多,給予相當正向的回饋,且對成為專職作家較有深刻的了解與理性的期盼,是相當成功的一個講座。

  1. 教師教學成效

    本校期末皆施行教學意見施測,教師之教學成效可由此略見一二。此外,「大一國文」課程每月訂有教學精進會議,團隊教師可以彼此分享教學經驗,藉此提升教學成效。「文學閱讀與生命書寫」由三至四位各具專長的老師合授,教師群亦會通過密切的討論,使課程設計具兼具整體性與多樣性,並以選單向同學進行投票調查,藉此明瞭同學所喜好的教學設計為何,並調整、改進同學喜好度較不高的活動設計。「現代詩選及寫作」則是通過期末之教學意見施測,作為教學成效之參考。

除上所述,學生亦可透過臉書社團、網路大學等多元管道評估教師之教學成效,並給予改進意見,以供TA 和老師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各門課的TA則可適時提供教學建議給授課教師,並傳達學生反應的問題。綜合來說,教師可透過學生之作業、作品、問卷與教學調查,以及 TA 與教師社團之經驗分享及回饋機制等直接間接的資料,反思各項教學內容可再精進之處,以作為未來課程持續改善精進的依據。

(二)  亮點特色

本計畫成果之主要的亮點特色如下:

  1. 拍攝紀錄片與微電影。

「大一國文」課程兩個學期(106-2、107-1)的期末成果,分別是「旗鼓鹽紀實」紀錄片拍攝以及「西灣故事」微電影創作。前者以旗津、鼓山、鹽埕為範圍,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追尋掩藏於歷史脈絡下的在地文化。後者則搭配「西灣瑰寶」單元,透過微電影的形式,讓同學學習撰寫文案、構思故事以行銷西灣之美。各班均選出兩組優秀作品參與學期末的跨班活動,在期末觀影大會中,與其他各班的優秀作品相互觀摩、良性競爭,最後再由全體同學選出優勝作品進行頒獎。在此過程中不僅達到讓同學更貼近自身所處的土地與社會之目的,也使其能發揮各自的創意,並培養其團隊精神,優勝作品更能達到行銷西灣、回饋在地之功效,可謂一舉數得。

  1. 師生風土踏查。

「大一國文」課程團隊希望利用高雄的在地特色,透過各類踏查活動,讓團隊成員、學生有機會能足履西灣、哈瑪星、鹽埕,親近自己的校園、社區、鄰里。除了和地方文史工作室結合,在課程中安排小型的踏查,讓學生實地走訪外,也利用教師、TA培力時間,邀請專家學者帶領團隊深度認識環境,充實教學的先備知識,更貼近我們所在的土地。本年度邀請到高雄文史研究者廖德宗先生介紹壽山及西灣,廖先生帶領師生團隊踏查文獻失載、現地留存殘跡的壽山及西子灣的歷史場景,包括打狗社的現存遺跡、柴山武舉人傳說、打水灣的湧泉水源地、大坪頂砲台、壽山館及皇太子登山古道、西子灣溫浴場、壽山的日軍特攻艇、校園內的日軍觀測所、及傳說中的蔣公地下戰時指揮所。不僅擴展了團隊的文史視野,也帶來在地創作題材的靈感,甚至可以連結至「高雄學」的研究,深化了團隊在地文史地理的知識,日後也能於教學之上有所反映,提高同學對校園的認同感。

  1. 編輯「西灣采風手冊」。

「文學閱讀與生命書寫」課程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彙整本學期三階段書寫創作:「中山寫真」、「飲膳旗鼓鹽」、「在地生命故事」,製作成一本圖文並茂的精美手冊。「中山寫真」是由同學針對中山校園的特色景點、自己學校生活的斷片或校外的西灣景點,進行圖文並呈之創作分享。「飲膳旗鼓鹽」請各組以旗津、鼓山、鹽埕區為踏查區域,各自規劃一條街道或路線,以散步可行之短程路線為宜,透過觀察、訪談、拍攝、手繪、品嘗等方式,實際踏查街上店家特色,進行飲食活動之圖文紀錄。每位組員皆須走進規劃路線的不同店家,作為飲食活動書寫對象,紀錄五感(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活躍情形,並進一步讓飲食活動與個人情感或記憶產生聯結,完成「飲膳旗鼓鹽個人踏查紀錄表」,最後組員必須統整各組員的踏查記錄表,以凝聚主題、共識,以PPT形式進行小組口頭報告。此階段成果是透過學生的眼睛和文字,發現西子灣周邊區域許多在地店家的美食特色、情感記憶與歷史文化。「在地生命故事」則是由各組邀請一位旗鼓鹽在地居民進行訪談,訪談主題為「在地」的生命情懷、兒時記憶、飲食記憶,或是對這塊土地的情感與思考,各組再將訪談內容撰寫為一段完整的生命故事。各組同學運用以上三階段記錄所得素材,先構思手冊編排方式,然後邀請業師在課堂上針對各組的素材與初步想法,帶領大家進行更具體的編輯設計。最後,於期末辦理成果展,一方面展示本課程整個學期的靜態成果,由各小組精心布置展台,另一方面也由各組動態簡報手冊設計成果,讓大家更了解每本手冊的設計理念,當天也印製好實體手冊,現場發送給修課同學、教學團隊,以及參加成果展的來賓。五本手冊精美溫暖,各有特色,獲得大家一致好評。

  1. 「現代詩」系列展覽活動。

「現代詩選及寫作」以「致我們一起讀詩寫詩的青春」為主題,在學期中先與中文系系學會合辦現代詩圖卡靜態展,每位同學自選一個本學期創作作品圖文檔繳交,於文學院一樓清園前進行展覽,展覽結束後並讓學生帶回紀念。期末則將全班同學之作品編輯成冊,以詩集方式精緻印行,增進同學的創作成就感,並以發表會形式,讓修課同學回顧本學期讀詩、寫詩的光陰,在溫馨氣氛中凝聚情感,創造來日持續寫詩讀詩的可能,同學可邀請親友蒞臨參觀,使其與現代詩建立最穩固的連結。

最後,將本計畫之相關照片,挑選其最具代表性者,分類整理於雲端空間,連結如下:

課堂風景:https://goo.gl/GBQSkd

課外精進:https://goo.gl/bFk31c

期末成發:https://goo.gl/xTYTBG

另亦提供校內新聞稿網頁連結:

書寫高雄故事 文學院設寫作擂台教武功(中山新聞)

//c74.nsysu.edu.tw/files/14-1342-191359,r2910-1.php?Lang=zh-tw

高雄小故事如何寫? 寫作工作坊親手教!(文院版)

//la.nsysu.edu.tw/files/14-1006-191379,r16-1.php?Lang=zh-tw

現代詩圖卡靜態展(中山新聞)

https://bit.ly/2C5d8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