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通識課程精進計畫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通識課程精進計畫

(一)  具體措施、創新作法

  1.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 本校通識及跨領域教育組織再造

因應高教環境變遷,為能更彈性回應未來高教需求,本(107)年度推動組織重組,以整合資源發展本校通識教育及跨領域教育。預定於108年2月成立西灣學院,下設原通識教育中心四組重組後之「基礎教育中心」、「博雅教育中心」、「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服務學習教育中心」、「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等單位,未來將持續整合跨領域教學單位,期能發展為本校特色學院。

(2). 「中山通識教育專題講座」機制轉型,形塑通識跨領域學習環境

中山通識教育講座擴大各單位參與,規劃探索生活營:本校推動「中山通識教育講座--大學之道」講座,邀請各領域大師專家演講分享通識教育相關主題,現同時擴大開放認列校內研討會、音樂會、戲劇演出、工作坊及社團演講等多元主題及形式活動,提供學生多樣化的跨領域學習選擇,開發學生全方位興趣。106學年度第2學期計有16場次,107學年度第1學期計有28場次。

為協助學生更深入探索自我及學習方向,目前規劃於週末或寒暑假辦理短天期之「大學之道生活營」,鼓勵大一新生透過營隊、個人及團隊作業,促進自我認識,體驗團體合作學習,探索未來學習方向。

羅秉成政委演講新聞://news.nsysu.edu.tw/p/406-1120-184554,r2910.php?Lang=zh-tw 

劉國平院士演講新聞//news.nsysu.edu.tw/p/406-1120-197310,r2910.php?Lang=zh-tw

  1.  
  2. 形塑通識跨領域教學團隊交流場域及學習環境:

(1.) 舉辦「通識小聚」教師交流工作坊:107年度起舉辦「通識小聚」,邀請校外專家分享通識教育正式與非正式創新課程規劃,如: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經典課程、雲科大通識教育課程發展等;亦促進校內通識教育教學團隊交流分享,如:科學與社會跨領域共時授課經驗、大一國語文教學團隊分享教材發展及規劃學生製作摺頁及微電影等專題作業。107年舉辦5場次「通識小聚」,計有100人次參與。

嚴祖強老師與萬毓澤老師科學與社會跨領域共時授課新聞:
//news.nsysu.edu.tw/p/406-1120-192459,r2910.php?Lang=zh-tw

 

(2.) 改善通識學習環境:包括(a)建置多功能創意教學教室,內設活動附輪課桌椅、環繞教室之玻璃白板及觸控式短焦投影設備,方便小組討論及發表。(b)通識教育中心3樓增設閱讀交流角落,牆面設置多功能展示架,陳列作品或書刊,高腳桌椅可供閱讀交流,並設掛畫裝置,可展示學習成果。(c)規劃改建大型演講廳教學空間。希能提供學生安全舒適學習環境,同時以「境教」潛移默化,使學生連結通識環境及跨領域學習氣圍,提升學習動機。

    3.​​​​​​經由整合性課程孕育學生跨界學習之能力

(1.) 開設專題製作通識課程106學年第2學期與107學年度第1學期持續開設「紀錄片企劃與製作」課程,由學生分組進行紀錄片的拍攝與剪輯,106學年第2學期已完成15部影片,預計本學期會再完成11部,共計26部影片。在課堂上教師親自指導學生從發想、撰寫拍攝的企畫書、素材蒐集、拍攝至完成剪輯,所有過程皆由學生自行完成。藉由學生自訂影片製作主題,呈現對不同領域的關注,實際田野調查,學生更能深刻體會臺灣社會各角落的文化與生命。同時,為使學生能更深入理解業界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授課教師於107學年度第1學期帶領學生校外教學,讓學生實際進入導演的創作中,體驗專業導演的角度與影片製作技巧。

 

(2.) 辦理跨域交流工作坊:舉辦2場跨領域交流的工作坊,共約100人次參與。「在地深耕跨域工作坊」邀請業界文化工作者、教師及教學助理,針對在地文史、紀錄觀點、跨域合作進行觀點交流。生死學跨域交流工作坊」邀請不同研究領域的教師針對生死議題進行跨界生死觀點分享,透過面對面的交流,帶領與會師生一同思考生命與人文的價值。

(3.) 舉辦課程演講講評、帶領校外教學,營造各式教學場域為激發學生於課程主題上,能進入更深層或不同面向的思考,授課教師跳脫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藉由舉辦演講、辯論活動,邀請業界學者以真實社會狀況與學生分享或針對學生報告辯論的議題進行講評,藉由一來一往的互動,帶領學生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啟發,107年度計有14門課程(不包含專題講座課程),辦理22場演講與講評活動。同時,為了讓課程主題能與生活結合,引導同學感受生活中如何實踐所學,107年度有多門課程由授課老師帶領學生校外教學活動,了解實際社會的生活脈動。例如「東方哲學思想(一)」帶領學生實際參訪高雄、南投的寺廟,藉由深度的參訪,認識不同型態的佛教在台灣如何發展,激發多元思考,並感受課程所欲傳達的核心精神如何落實在生活。

(4.) 開設「主題式博雅課程」,培育學生跨域整合之素養本校通識教育博雅課程已發展完整架構,目前在既有六大向度的基礎上努力朝向「知識跨域整合」發展,以研發「主題式博雅課程」,促進學生對同主題不同面向跨領域學習的思考與探索。學生可依興趣自行規劃主題及配課,經通識教育中心審查後修讀;或可選擇通識教育中心排定之主題修課。107學年第1學期已開設「烹飪與科學」課程,帶領學生進入實作現場,第2學期起擬針對文學、文化、科學、藝術表演、食安等議題,陸續開設「飲食」系列主題式博雅課程。

   4. 推動「臺灣研究」整合學程,深耕學生在地文化力

「臺灣研究」整合學程整合既有課程,區分為四大領域共47門課程,學生選修滿15學分即可取得學程證書。讓學生能從宏觀與微觀,以不同向度視角學習有關臺灣的知識,深化自我與環境的認同。執行至今已有2人取得學程證書,107學年度有7人加入學程。

為朝「行動實踐學習」轉型精進,教學方法設計多種展現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展示創意與臺灣文化的結合。例如「海洋文化」課程,以哈瑪星和鹽埕為空間,設計「城市遊戲」。同時,藉由與社區學校、社團的合作,讓學生將所學實際回饋社區,種下在地關懷的種子,也為社區注入活力,如「史蹟導覽」課程本學期與前鎮國小等4間機構合作,讓大學生帶領當地孩童進行導覽或藝術繪本創作活動,透過活動深耕大小學生的在地關懷。

   5. 強化水域體育教育,以培育山海胸襟及自然情懷。

藉本校依山傍海之地理環境優勢,持續推廣發展水域活動與開設多元化水域課程,並創新規劃新增開設特色射箭課程-初級複合弓,除依一般教學方式開設游泳、帆船、潛水及射箭課程外,同時透過辦理講習會、水域體驗活動及課程校外實習等,加強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1.) 開設多元化水域課程:

107年度共開設游泳課24門,修課人數1221人,其中共1131人通過本校游泳會考檢定(標準蛙泳25公尺),通過率達92.6%;帆船課程32門,修課人數598人及潛水課程6門,修課人數206人,且每學期分4梯次帶領修課學生至墾丁海域進行潛水實作練習。

(2.) 辦理講習會,協助學生取得相關證照:

  1. 107年C級帆船教練講習會:

本校位處南臺灣的西子灣,擁有絕佳的地理條件,對於水域活動的推展可說得天獨厚,加上近年來老師、學生及校方等多方的努力,已儼然成為南臺灣水域推展的先鋒,為配合推動全國帆船運動風氣,提升帆船運動教練素質與技術水準,及推廣帆船運動之發展事宜,特舉辦本次講習會。本次活動於107年11月16日~11月18日舉辦,共計28人報名參加,26人取得證照。

  1. 107年C級射箭裁判講習會:

為落實國內三級裁判制度,提高我國射箭裁判素質、培養裁判人才、健全裁判制度、增進裁判知能,進而提升我國整體射箭運動水準,特辦理本活動。本次活動於107年8月31日~9月2日舉辦,共計53人報名參加,52人取得證照。

(3.)推廣雷射帆船、風浪板、SUP體驗活動

  1. 辦理107年雷射型帆船、風浪板、SUP研習會

本活動參與對象為全國大專院校教職員生,參加人數共60人(校內20人、校外40人),透過本研習會,學員可學習到水域安全教育、雷射型帆船、風浪板及SUP組裝、拆卸及實務操作等內容,對學員在未來的實務操作與水域安全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1. 辦理107年雷射型帆船、風浪板、SUP體驗推廣活動:

本次活動辦理期間107年8月20~25日,共計辦理11梯次,參加人數228人(校內45人、校外183人),透過體驗活動,帶領學員增進水域安全救生知能、開放水域安全常識教育及基本航行技巧,體驗順風、橫風、迎風行段轉向與平衡等,提供對此項運動有興趣者皆有機會體驗海上航行的樂趣。

(4.) 開發新課程,推廣複合弓運動

射箭運動是本校特色及熱門運動項目,射箭課程獲得學生一致良好評價,每學期開設1-2班,每班修課人數達50-60人,每年舉辦新生盃射箭競賽與射箭體驗活動,同時也是正興城灣盃比賽的重要項目之一。為擴展學生對射箭運動之認識,除持續開設以傳統一般常見弓箭之射箭課程,另規劃開設以「複合弓」為主之射箭課程,透過課程實務操作,提供學生複合弓之基本技術及相關知識,藉由課程的分組學習獲得專業技能,進而賞析複合弓運動之美,培養終身興趣。

  6. 結合服務學習既有成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之方向

本校服務學習教育至107年總計服務超過50個對應單位,學期期末均會彙整各課程成果進行反思與慶賀的成果發表系列海報展與活動,分享成果與經驗,完整架構服務學習六大步驟。服務學習課程107學年第1學期起整合為六大類:科普教育、弱勢關懷、公民社會、社區創新、國際志工及校內服務。各類課程特色分述如下:

          1. 科普教育類:帶領本校學生進入國中小及高中,帶著年紀較小的孩子學習,從物理、英文到歷史皆有,例如:「史蹟導覽」課程,學生們分組討論如何導覽中小學生,自製手冊與討論帶動遊戲,並實際帶領前鎮國中小學生踏查古蹟進行導覽。
          2. 弱勢關懷類:幫助偏鄉孩童加強課業,例如「弱勢兒少視訊教學服務」課程,學生透過視訊方式對台東、桃園及高雄偏鄉學校孩童進行課輔。
          3. 公民社會類:幫助學生伸長觸角至社會,例如「勞資事務服務學習」課程,由老師帶著課堂學生去調解會學習,並協助勞資雙方瑣事處理,以達到服務及學習反思成效。
          4. 社區創新類:以不同策略幫助社區各個面向變得更好,例如「為長者服務,向長者學習」課程,老師帶著學生進入安養院,幫助老人創建老人專用的APP(手機應用程式),幫助年長者生活更便利,且得到不錯迴響。
          5. 國際志工類:往北向南延伸至日本與柬埔寨,帶著學生到需要的世界角落去幫忙,也讓學生在網路快速的社會中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日本服務學習國際志工新聞:

//news.nsysu.edu.tw/p/406-1120-192459,r2910.php?Lang=zh-tw 

          1. 校內服務類:以校內單位為服務對象,如:「兒童照顧與個人成長」,課堂學生進入到中山附幼去教孩童不同語言、認識各國文化或故事閱讀等,服務從身邊做起;「都巿農園」,介紹各類綠色環保建築,讓學生透過參與綠屋頂之施工及維護,應用所學,體驗都巿農夫的辛勞,同時達到綠化校園的效果。

(二) 亮點特色

本年度共辦理兩場服務學習課程之成果發表會,分為106學年第2學期17門課及107學年第1學期22門課,兩場成果發表會皆舉辦線上與實體海報票選,反應熱烈。

未來將持續開拓國際志工多元化(包含南向與日本)、弱勢關懷類課程推動老人與長照的服務並結合社區創新(如舊港新灣),亦協助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推動。

課程分類

課程名稱

科普教育

史蹟導覽、臺灣獼猴生態宣導、海洋資源實務應用、解密生活物理、環境教育服務與推廣、認識藥物濫用、博物館動物科普推廣服務、光電探索、博物館動物科普推廣服務及尋找小櫻等10門課

弱勢關懷

弱勢兒少課輔與陪伴服務、弱勢兒少視訊教學服務、服務學習與社會關懷、新住民學童課輔服務、築夢計畫及服務學習與提升就業力等6門課

公民社會

新聞編採寫作實務課程、勞資事務服務學習課程及服務學習、領導力與溝通力等3門課

社區創新

藝文展演服務課程、文化設計與社區實作、為長者服務,向長者學習、藝術數位管理與服務學習及自主性計畫服務學習等5門課

國際志工

日本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及柬埔寨服務學習等2門課

校內服務

兒童照顧與個人成長、學生自治與社團服務實踐、都市農園及國際會議英文與實務整合等4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