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教師社群計畫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計畫名稱:教師社群計畫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本校教師傳習制度自97年度開辦至今多年,是由各系所推薦「傳授教師」(mentor),並受理同儕教師或新進教師申請為「承習教師」(mentee),共同組成傳習團隊,以傳承資深教師的經驗。由於本制度採校方主導,教師配合層面居多,辦理成效端賴傳授教師是否積極安排傳習活動,難以掌握成效,故自106年起先行停辦本制度。

惟為鼓勵本校教師積極從事教學精進與創新,提升教學品質,落實教師同儕互動與成長,我們將傳習制度轉型為教師社群計畫,鼓勵教師自發性組成社群,從教師需求面出發提出計畫,社群成員由本校跨院教師組成,成員五人以上為原則。107-1學期共補助7個社群如下:

社群名稱

召集人

社群組成

社群人數

『社區藝術在地傳承』跨領域教學的整合與創新社群

劇藝系林宜誠助理教授

音樂系 、劇藝系、社會系

 

5

博物學典藏管理、教學與研究群

生科系顏聖紘副教授

生科系、海科系、海資系

5

跨領域教師教研成長社群

生科系張學文教授

海科系、資工系、化學系、人管所

8

結晶結構教學整合群

化學系蔣燕南副教授

材光系、化學系、物理系

5

教學精進社群

化學系張元賓助理教授

材光系、化學系

 

7

跨域成長社群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

電機系、資工系、企管系、通訊所、教育所、人科學程、海工系

11

中山經濟學群教師研究分享

經濟所李慶男教授

財管系、經濟所

5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1. 本計畫因自107-1學期開始實施,部分社群教師反應很難喬好時間參與社群會議,如延長至1年期的計畫則準備時間較為充裕,較無短時間完成的壓力。建議本計畫明年度可增列1年期計畫選項,並分上下半年給予經費,俟上半年經費執行率達70%以上,再核撥下半年經費。
  2. 在教學與研究的領域開闊上相當有益,對教師的自我成長亦有相當助益,但對教學實際操作與執行,可能仍要等待相當時間才能看出成效。社群教師其實很有參與熱情,透過此計畫亦可蘊積教師在教學、研究、服務的能量,往後亦將持續辦理本計畫,累積教師能量。

(二)亮點特色

社群名稱

計畫成果

亮點特色

『社區藝術在地傳承』跨領域教學的整合與創新社群

1次社區走訪

3場社群會議

由社會系、音樂系與劇藝系共同合作,結合跨領域課程共授,透過田野調查,實際深入社區走訪採集,將田調資料彙整在地素材交由藝術轉化,透過展演來反饋給社區的民眾。

博物學典藏管理、教學與研究群

2場社群會議

1場社群研習

1.盤點本校博物學典藏的現況、特色與教學、研究及管理上的難點。

2.本校博物學典藏數位化與資料庫建置的技術。

3.比較本校各類生物標本典藏所衍生的教學研究應用方式,並統一特定生物類群的典藏管理與教學講授方式。

跨領域教師教研成長社群

3場社群會議

1.張學文師分享生態、統計教學與研究結合的心得及討論深根計畫與新南向計畫推動。

2.陳慶能師分享在東沙因珊瑚白化,雀鯛與蝴蝶魚等的行為改變。

3.宋克義師與資工、物理專家合作,應用AI人工智慧,估計魟魚的密度。

4.莫顯蕎師分享魚類的分類與生態。

5.謝建台師分享如何利用快篩技術,偵測生物體表化學物質。

結晶結構教學整合群

5場社群會議

1.由三個不同系所晶體結構分析專長的教師組成。

2.定期討論會議與研討(含演講)形式舉行。

3.各系「結晶分析學」相關課程為目標,討論加強課程內容與授課技巧。

教學精進社群

5場社群會議

2場校外講座

1.交換教學教材,增進教學效果並減輕教師備課壓力。

2.交換教學技巧(利用網路教學/線上即時評量/FB班級經營管理)與教學經驗,提升學習成效。

3.開發與學習教學新工具(AI/App/3D列印/互動短焦設備與實物投影/觸控筆與繪圖板),改變刻板教學方式,促進教師成長。

跨域成長社群

3場社群會議

1.跨領域知識整合與研究

(1)自我介紹,彼此認識。

(2)社群資源需求與建立。

(3)討論內容。

2.教學觀摩與討論:本次邀請三位老師分享自己課程的教學理念、方法與經驗,並針對教學上所遭遇到的問題進行綜合討論。

3.教學、服務經驗分享與討論:主持老師分享兩個不同的教學輔助系統並分析其優缺點,並邀請其他成員老師分享自己於教學上所遭遇的問題、經驗與解決方法,試圖運用教學輔助系統解決目前所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

中山經濟學群教師研究分享

5場講座

參與人次160人次(含學生)

 

1.本學群邀請5位校外學者蒞臨座談,分享其教學、研究心得以及學術成果。

2.邀請校外學者至中山經濟學研究所以專題研討方式呈現。

3.實施方式可包含主題經驗分享、模型案例分析、專題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