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西洋經典文學與文化學程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學程名稱:  西洋經典文學與文化學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1. 為促進本校同學對於西洋文學與文化的認識,增進學生西洋文學的鑑賞能力,以豐厚學生西洋文化的涵養,開辦了「西洋經典文與文化學程」,提供本校非外文系學生修習,並取得學程證書。為取得證書,學生需修滿21分,含專業模組課程至少9學分,及一般選修課程至少12學分。
  2. 107學年第一學期有兩位物理系學生加入本學程,亦修習「歐洲文學:1350-1800」。學期中兩位學生表現優良,在課堂中能夠理解教師所引導的內容,並習得如何欣賞歐洲的文學,並分析其脈絡與應用。期末考以申論題進行,作答內容如下:

Essay Question 100%

 Niccolò Machiavelli and Baldassare Castiglione were contemporaries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Both wrote masterpieces to critique the brutality about the Italian Wars, yet they are meant for different readers for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urposes. In your view, how do Machiavelli’s The Prince and Castiglione’s The Book of the Courtier constitute a scholarly debate?

 Please write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essay that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ir writings: genre, advice to the prince VS advice to the courtier, power VS manners, reality VS ideals, and “virtù” VS grace. You need to cite concrete textual examples in Norton Anthology to support your arguments.

學生作答與教師評分如附圖

學生 物理系 林瀚堂

學生 徐筱媜

  1. 學程特色:

107學年度第一學期,本學程於11月7日(三)辦理「招生說明會」(見圖一、圖二)以及於11月30日(五)舉辦「電影座談會」(見圖三)。為吸引更多學生修習本學程,負責人在說明會中學程的修課內容、介紹了專業模組課程及一般選修課程的。另外,本學程開辦電影座談會,一同觀賞改編自與美國作家丹布朗(Dan Brown)小說《地獄》(Inferno)的同名電影,其內容發想於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初期之際重要詩人但丁 (Dante) 的神曲 (La Divina Commedia)中的地獄篇,同時也帶入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作品,例如:聖德羅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地獄圖》(The Map of Hell),以及喬爾吉歐凡賽里(Giorgio Vasari)的名畫《馬期阿諾之戰》(The Battle of Marciano)。布朗及導演藉由這些西洋經典文學與文化當作創作基底,加以發展成吸睛的故事情節及畫面,也活絡現代學生從經典文學與文化中反思現在台灣正面臨的社會議題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社會現象,以縱的脈絡檢及橫的視野檢視當代各國所共同享有的榮景及面臨的難題。本學程邀請已經具有學程身分和其他系所的學生,藉由觀賞結合西洋經典文學與文化的電影,與學生一同探討電影裡所揭示的議題。

圖一、學程負責人 李祁芳副教授 於招生說明會介紹學程

圖二、學程負責人及學生分享

圖三、電影座談會 學程助理介紹觀看影片

圖四、電影座談會 議題討論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在辦理上述兩場活動後,參與同學中已有部分詢問申請事宜,未來將會向教務處申請學程修習資格,負責人及承辦人將會更進一步追蹤。此次學程營運過程中,發現本學程的能見度仍有待加強,是為本學程需改進之處。在新學期中,負責人與承辦人將會透過網路平台(例:Facebook及學程網頁)、實地到班宣傳,更進一步提高本學程的能見度。

  • (二)亮點特色

本學程在107年11月30日舉辦一場電影座談會,藉由觀看的電影《地獄》(Inferno)一起與同學討論電影中明示與暗示的議題,例如:這部電影發想自文藝復興初期重要詩人但丁的作品,理想上,文藝復興及其時代的文人與義大利佛羅倫斯城應是「重生」(rebirth)的象徵。然而,在此部電影,導演卻將但丁的地獄當作世界末日的可怕預言。這安排翻轉了對於文藝復興時期既有的認知,但卻也刺激了當代人們反思的機會。在面對世界人口膨脹的問題下,犧牲掉一半人口真是為最好的辦法嗎?根據這樣的問題,亦可延伸到其他電影及文學作品常常提到的「為了更理想的美好」( for the greater good),這樣的想法是否違背了人類倫理及道德上的準則?

在討論中,學生會因各自系所受專業訓練不同,而提出不同的看法。本學程非常歡迎在非外文系專業訓練下,所提出對於文學作品及文化議題不同的詮釋。這樣的過程,便能激發非外文系學生的知識厚度及作品詮釋能力,更符合本學程成立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