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生態旅遊解說學程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學程名稱:生態旅遊解說學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生態旅遊解說學程(跨院)於1041學年度開設,至107年底共有8位修習,領證人數有6位。為能讓學生把課堂學習之環境、生物、與生態系統之運作理論,在自己生活中實踐,並提升就業能力,本學程設定之目標為: 1.與業界建立實質合作,薦送學程修習學生獲取各種實務經驗;2.提升修習同學,助教教學及領導統御之能力。學程教學活動如下:

  1. 演講 (台灣海洋保育的願景,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

署長除了分享過去所學以及在任教時的研究專長,並介紹未來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海洋生物、海洋環境經驗放入政策中;還有對台灣海洋政策有期待的同學們,若想投入己身熱情於海洋保育中,升學以及求職有哪些方向可以發展。談到台灣的海洋議題時,我們有海洋管理權責分散在各部會的問題,如海洋保育過去就牽涉了至少三個行政機關,物種的管理歸屬林務局、保育類出現的地點在海中可能就需要海巡署幫忙處裡、若是在國家公園境內又要找到營建署去,現在有了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業務執行上就能更有效率,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署長也提到工作的三大方向及一核心,分別是乾淨海水、棲地保存、永續資源三個方向以及推廣教育一個核心,乾淨海水提到海廢的議題,海廢多是境外塑膠廢棄物隨著不同季節的風向、海流推送才來到台灣,這不只是國內的問題,跨國的廢棄物清理會更需要積極推動執行。

  1. 現地認識餐桌上的海洋生物。準備套靴、簡單等野外採集工具、相機等,至七股潟湖、台西、麥寮、林園海洋濕地公園、東港華僑市場等地實地探訪。

麥寮工業與牡蠣附苗同時存在的困境。

  1. 動手認識餐桌上的海洋生物。

課堂準備之海洋生物有玉螺、芋螺、章魚、花枝、小卷、九孔。經簡報講解後,以解剖好的樣本作為範例,同學動手做,另有課堂助教在一旁協助。

  1. 參加2018海洋畢業專題成果展。

指導同學將一學期所學製成科普成果海報,張貼並實際解說給各年齡層的聽眾,落實科普傳播、生態解說的訓練。

  1. 與業界建立合作關係。與弘益生態有限公司建立實習管道,開放二實習名額(徵求實習資訊如下),但無人申請。

  1. 提升助教教學及領導能力。透過微學分課程「海洋科學專題:找寶貝!」,帶領助教野外實作及發表成果,提升助教之溝通表達能力。

(二)亮點特色

主題:潮間帶行動能力及餐桌生物學

前往本省牡蠣產地,帶領學生了解台灣的牡蠣產業及周遭的潮間帶,建立潮間帶行動的能力,並從市場上的生鮮水產,以海洋生物學的角度了解魚市場販售物種的生態角色,思考水產的永續性,製作科普成果海報,落實科普傳播、生態解說訓練。

活動時間:2018/11/30-2018/12/2共三天,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

20181130_1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