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擁海學程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成果報告

學程名稱:擁海學程            

(一) 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擁海學程,有以下兩門課程為計畫執行的課程:海洋化學地質數據處理、海洋化學實驗(二)。在計畫執行中,” 海洋化學地質數據處理 ” 新增了簡易分光光度計組裝實驗、溫濕度感應組件,由理論帶入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透過親自操作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另外,海洋化學實驗(二) 安排北上實地採樣以及實驗室樣本處理與觀察。

此兩門課程中,學生可以透過實際參與了解海洋科學的研究,並能激發同學對海洋相關議題(環境汙染、塑膠汙染)的反思!
教授亦是受益良多,透過教學的過程,將其所知所學,一一的傳遞給這些莘莘學子們。

在明年,可以透過相關的展覽與活動,將課程所產出之作品應用於學校校園及其周邊社區,使得科學研究能夠與社會做連結並讓修課學生具備實踐能力,同時得到現實社會不同意見的回饋。

(二) 亮點特色

  1. 海洋化學地質數據處理:
  • 數據的視覺化處理

 

  • Arduino實作

此部分為本課程最後一個部分,難易度與也是最高的,配合電路板的應用以及積木式程式語言的撰寫去呈現出結果,以下的部分將利用相片來呈現課程的進行。黃蔚人老師進行講授,包含電路板介紹,Arduino軟體介紹。課程一開始先進行電路板的簡介,期望同學能夠透過基礎電學的知識,判讀電路圖的架構以及親手組裝線材,電阻,燈泡等等,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

本次課程的最終目標,是期望同學能透過期末展示,自行組裝出小型分光光度計,利用不同波長的燈泡(藍光以及綠光),配合比爾定律來測定水樣的pH值。

  1. 海洋化學實驗(二)
  • 培養海藻

本實驗配置f/2-Si medium培養舟型藻(Navicula),並給予正常配方之0、1、5及10倍微量金屬,利用分光光度計以葉綠素吸收波長峰值( nm)觀察舟型藻在不同微量金屬中生長狀況。

  • 課程參與

  • 出海採及樣本

研究船出海採集樣本為海洋科學實測中最為重要之方式。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實際從海上蒐集樣本以及樣本採集時所須注意事項,在課程學習期間安排了一次利用海研二號至東北角彭佳嶼附近採集樣浮游動物以及浮游植物樣本,並且在船上利用CTD及SCTD觀察東北角湧升現象。航次結束後除了樣本分析外,亦教學生擷取CTD資料,並將資料隨深度及側線作圖,討論在該測線發生之物理現象,並在樣品分析後討論生地化現象改變之原因。

學生出發至基隆碧砂漁港

與海研二號合影

東北角夜間漁船作業群

海研二號側線溫度contour圖

海研二號側線鹽度contour圖

海研二號側線螢光contour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