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性戲劇與社群教育微學程 |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學程名稱: 創作性戲劇與社群教育微學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本學程以引進在西方實行多年的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並依照本土脈絡及框架,將其進行在地轉化實驗。除了介紹創作性戲劇在英美的起源歷史、理論辯論、以及典範轉移之外,還要引進其實際操作方法及體系,從知識到實踐,讓學生理解創作性戲劇的定義、方法途徑、應用層面跟教育目的。藉此,實驗其運用可能在兒童藝術教育、語文教育、社區教育以及社會企業的諸多領域。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創作性戲劇與社群教育微學程」於107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設「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一)」,該課程主授老師為劇場藝術學系何怡璉助理教授,結合英語系和德語系的當代表演藝術趨勢,探討表演藝術如何社會實踐,以「左營」為探索的場域,探討表演藝術如何社會實踐,透過「城市遊戲」和「跨領域的工作坊」,例如表演實驗室,行動藝術,即興,詩歌,戲劇,等等形式,親身體驗在地人文地景,去了解每個人在社會此「舞台」,所扮演的「社會演員」之角色與功能,讓受到較少關注的議題和群眾的故事或潛規則被聽見與看見。
這門課程設計原意著重「跨領域,重研發」,且希望不單只是理論而是帶學生實作,因此上課教室進入左營當地地景,授課教師也邀請多位劇場工作者(業界專家包括洄游式劇團藝術總監溫思妮)傳授實戰經驗引導實作,學生們從中學習到如何從在地歷史,社會脈絡,出發的表演創作方法, 並和當代劇場的新趨勢(site-specific, social engagement)接軌的實作練習。本課程於下學期將繼續開課,更進一步去引導學生思考「在地創生」的模式。
針對修課學生進行期中問卷,結果顯示較多學生有意願選修下學期課程繼續學習;透過問卷調查,相較於未上課前,較多學生對於自身學習成效普遍「非常同意」透過課程具備更好的學習成效。
|
|
|
|
|
|
107學年度上學期「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課程,邀請業師,帶領學生以城市遊戲、用圖像說故事、玩樂劇場等工作坊,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城市為舞台,期末原型展演與提案大會,邀請衛武營節目部和高雄在地文史工作者,校外專家講評。搭配下學期開設新課程「表演藝術走入生活」,將整合同學的提案,在108年度五月底將概念具體化,以高雄少見的城市漫遊、環境、參與式劇場,結合郭家古厝協會、左營區公所等文化協會(暫定可能合作對象)。企圖以此門課去培養學生成為「文化藝術行動家」,並且連結高雄在地青年藝術家,走入社會,透過課程串聯成「表演藝術生態圈」。
(二)亮點特色
|
|
與教師及學生相關的計畫成果亮點特色: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lF0QvV7ugKPWsIfNXB2g-FqmYCAHYqPk 師生課程紀錄成果影片連結(如需對外公開,請事先徵詢何怡璉老師確認)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2jLlONR5IC1wW8e9eswQ8I-n34ttiZ2n |
107學年度第1學期 《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
課程紀錄
時間:107年9月10日15:10 |
|
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紀錄:徐葆權 |
課程單元一:課程簡介 |
|
15:10-15:30 學員自我介紹、簡述修課動機 15:30-15:45 本學期課程行程說明、左營校外教學說明 |
|
課程單元二: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簡介 |
|
15:45-16:00 市場中的劇場與社會實踐 16:10-16:20 城市、街頭的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 16:20-16:40 《NO75 UNIFIED ESTONIA》:社會劇場與民主社會、選舉機制之可能性 16:40-17:00哺乳類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MAMMALIAN DIVING REFLEX):劇場與社區之可能性 |
|
課程單元三:熱身 |
|
17:10-17:20 撰寫yes/no問題 17:20-17:50 yes/no破冰小劇場 |
|
備註 |
時間:107年9月17日15:10 |
|
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紀錄:徐葆權 |
課程單元一:破冰練習 |
|
15:10-15:20 器材組裝(LED+電池+繃帶) 15:20-16:10 破冰練習:外星生物(滾動、合體、蠕動) |
|
課程單元二:地圖繪製 |
|
16:20-17:10 依提問就自身生命經驗在地圖(課程使用壁報紙)上畫出地點及分享 |
|
課程單元三:訪談、轉化練習 |
|
17:10-17:30 學員兩兩一組互相訪問 17:30-17:35 學員整理訪問稿,準備將訪問的對象以「傳奇」的程度介紹給其他學員 17:45-18:00 學員呈現 |
|
備註 |
|
下週(9/24)中秋節不上課,下下週(10/1)將前往左營校外教學 |
時間:107年10月01日16:00 |
|
地點:左營區 |
紀錄:徐葆權 |
課程單元一:漫遊者 |
|
16:00-16:10 發給地圖及指定事項,學員可在漫遊中依指定事項行動 16:10-17:20 學員在左營地區單獨漫遊 17:20 集合 |
|
課程單元二:經驗分享 |
|
17:20-18:00 學員漫遊心得分享 |
|
課程單元三:無 |
|
備註 |
|
下週(10/08)為工作坊 |
〖玩樂劇場實作工作坊 〗課堂記錄
上課時間:2018/10/08(一) 15:00~18:00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記錄:陳佳琳 |
→內容簡介:
透過幾個簡單的遊戲,讓學員從中學習表演很重要的觀察,以及明白觀眾與 表演者之間的差異,同時激發學員的創意,讓其發展出各種有趣的作品。 |
|
→今日流程安排:
分為上天堂與地獄,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大家互相交換名字,記得與你握手對方說的名字,換回自己的名字後即可上天堂。
在這空間隨意走動,當說停止時,請停下腳步並且閉上眼睛,用右手食指指出輯米說的地方。這過程總共進行三次。
給大家一張照片,自行選擇一個人,並且告訴大家他的故事,可以是很天馬行空。
分組一組三至四人,找不熟識的同學的一組,並決定一位組長。
想像你們是校園宣傳的組員,也就是團隊行政,一組將發下一張團隊的宣傳主視覺,待會要上台做宣傳,任務是讓大家都想買這檔演出,除了宣傳也要訂上票價,任何形式皆可,待會大家都要做宣傳不要派代表。各組宣傳完後,讓同學選擇自己想要買票的團隊。 |
|
→同學回饋與交流
15:40~15:50遊戲心得分享。
16:15~16:25觀察空間分享。 1. 一開始就有在觀察這個地方,所以認為三次,的感覺都相同。 2. 第一次就像逛百貨走走看看,後面發現要找一個東西所以變得很認真關注周圍的事物。
16:40~17:00看圖說故事 『學生說故事』 :
#大家一眼就猜到他
#大家找了三四次都認到不同的人
#大家前後猜了五六次,也有人猜吃奶嘴的孩子,最後竟然是一個很普通的男人
『講者建議』 : 回去可以嘗試:找個路人,並拍下他,寫下他的故事背景。 因為通常我們去認識一個人,都是會先以第一眼的印象去了解,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創作。
17:20~17:50宣傳心得分享
|
|
〖玩樂劇場實作工作坊 〗課堂照片記錄 |
|
上課時間:2018/10/08(一) 15:00~18:00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記錄:陳佳琳 |
照片紀錄 |
註記 |
1.
|
活動一: 交換名字遊戲(天堂地獄) 心得分享中 |
2.
|
活動二: 觀察空間走看停 空間走動行進中 |
3.
|
活動三: 人物故事 講者示範中 |
4.
|
活動三: 人物故事 同學說故事中 |
5.
|
活動四: 模擬校園宣傳組 小組模擬中 |
備註:無 |
附件一 〖玩樂劇場實作工作坊 〗宣傳海報 |
|
|
於教室外張貼 此次活動報名資訊 |
|
於臉書中山大學學生社群 【中山大小事】 分享次活動報名資訊 |
|
於臉書中山大學學生社群 【中山大小事】 分享次活動報名資訊 |
時間:107年10月15日15:00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紀錄:陳佳琳 |
學生出席人數:15人 |
|
單元一:左營簡介 - 科技部灣岸創生計畫分享
眷村之前的左營,1949前的左營是鳳山縣(台南營,清代時期行政區的劃分),在之前是平埔族。 康熙年間左營歷史,介紹左營舊城主要範圍,城牆目前剩下東門北門。 →日治時期,左營地下發現有很大的水庫,因考古而發現,原本歷史上沒記載→引申到現在人口老化外移的問題。 在不同左營的區域可以看見很不同的眷村型態,有海軍、高級軍官、漁民特務區。
豫劇團的歷史介紹,城牆與附近居民的關係(東南興村|居民沿著城牆蓋住家)→果貿社區七八成以上都是年長者,與新社區落差很大,生活型態語言都不相同(土地認同較薄弱),生活機能很好,居民較無離開社區。 左營是台灣社會發展的縮影,有時間大家可以去觀察看看。 左營萬年季,啟明堂 - 關聖帝君,可以看見很虔誠的宗教信仰,土地認同。
學生分享:在眷村長大,分享自己從小的居住環境,家庭組成為軍人與本土人,眷村居民關係較緊密。
延伸討論:居住認同、文化認同、眷村共同核心、眷村組成、居住地認同感、文化認同但一定會留下嗎、青年返鄉、吸引年輕人的事務,發展相關經濟 |
|
單元二:學生分享 – 左營探訪紀錄分享
17:10~17:50 左營探訪中,個人紀錄與觀察舊城風景,根據上上週的指示,做觀察與分享。 |
|
備註課堂照片紀錄 單元一 灣岸創生計畫分享
單元二 學生分享
|
時間:107年10月22日15:00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紀錄:陳佳琳 |
學生出席人數:15人 |
|
單元一:企劃書討論/修正
15:15~16:00
●企劃的實際可執行度 ●企劃與社區關聯
●與社會實踐關聯性 ●時間長度需調整 ●(優點)企劃書內設計暖身 ●未來可發展成系列舞蹈 (觸覺/感官的體驗)
●發想概念清楚 ●時間長度需調整
●事先備好器材與材料,可減少花費時間 ●藉由料理與社區做連結 ●因曾經有人做過相似活動,建議可找出特色元素 ●可以藉由購買食材去詢問當地居民,可透過此了解背後的故事 |
|
單元二:老師案例分享 16:00~17:15
學生分享: (1)戲劇結合空間與當地的故事,是有趣的。 (2)以左營當地的特色,設計出藏寶地圖。
學生分享: 曾經存在的歷史,想把圍牆直接吃掉,讓界限消失。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 圍牆倒塌1989 練習:可以去找出生那年,發生什麼事情,最熱門的事情。 課堂方向討論: 1.對社會實踐的課程來說,三小時時間太少 2.社會實踐對學生來說範圍有點大,希望可以用戲劇的方式與社會連結。 A:希望大家用簡單的方式與社會連結,不要陷入課名的迷思,最好的表演課就是生活。 3.如何讓想法變得有趣 4.太自由會不知道方向 5.核心主軸抓不到 |
|
17:15~17:30 期末呈現:以左營為主,設計展覽/聲音裝置/觀光地圖/冊子,大家擁有各自的攤位,決定自己要販售的商品。
今天開始發想主題,各組與老師討論。
明年6/22周末:設計APP,藉由左營地圖,經過一個地方可能就有一個小故事發生,或是演出,或是藉由訪問長者,就會出現一個錄音檔,或是會有一個小冊子(兒童故事書) |
|
17:30~18:00 1. 請寫五個不同的想法 2.用一句話分享點子 (早餐攝影/生存戰/戲劇地圖/網美照/時裝周/running man運動會/玩大逃殺/居民心聲大聲說/拍攝記錄視頻/居民演舞台劇/重現家鄉味/找寶藏/支援前線) 3.綜合大家與自己的想法,寫一個點子,詳細的時間地點需求。 |
|
備註課堂照片紀錄
單元一 企劃書討論/修正
單元二 老師案例分享
|
時間:107年10月29日15:40 |
|
上課地點:左營舊城文化協會 |
紀錄:陳佳琳 |
學生出席人數:15人 |
|
導覽: 15:50~16:20 左營歷史介紹 大坌坑文化-荷蘭-明鄭-滿清-日本-中華民國 16:20-16:50 東門歷史 城牆修復 龍虎塔由來介紹 大坌坑文化遺址 17:00-17:50 埤南里 義民巷 舊城巷 居住證 城門門神 |
|
備註:回家蒐集左營素材,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或是歷史人物故事,也可以和左營居民聊天 |
|
備註課堂照片紀錄 附件一: 歷史介紹
附件二:城門介紹 |
|
附件三:城門後大坌坑遺跡介紹
附件四:穿越眷村
附件四:義民巷/舊城巷介紹
附件五:最後一站門神前團體合照
|
時間:107年11月05日15:00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紀錄:陳佳琳 |
學生出席人數:15人 |
|
單元一:演出討論【The second women】 15:15~16:00 八分鐘的劇本,24小時,挑戰與100位男生對戲 參與演出的同學分享心得,在當中會想做不一樣的事情,但會有一個拘束 的框架 ,被拉回戲裡面 影片分享 在空間中建立真實跟虛構感,由女性攝影者的角度偷窺,加入電影的脈絡 牽涉到關係裡的主導權
單元二:上週左營導覽分享 16:20~16:40 同學心得: 1.若是平常自己過去,會不知道有這個地方,或是裡史背景/所述 軍種等等。 2.同一條路有兩條名字,眷村改造但因為背景不同等等原因,只能先分區開 始。 3.無障礙路線尚未規劃,路中設有障礙物,會造成行動不便。 4.門神,因為是由民間發起蓋的城牆。 5.導覽大哥有很多想要改變的事情,但無能為力,因政治環境等等限制。 案例分享:柏林
單元三:地圖網站分享-舊航造地圖(中研院)
16:40~17:10
單元四:給大家15分鐘寫下下面幾點
將大家寫的內容寫在白板上,看前一位同學寫位置,找相關連結寫上。 |
|
備註:下周在社科院一樓集合 |
|
備註課堂照片紀錄 附件一: 網站分享
附件二:單元四寫個人想法
附件三:寫上個人內容
|
〖 用影像說出動人的故事 〗課堂記錄
上課時間:2018/11/12 (一) 15:00~18:00 |
|
上課地點:地下社會 |
記錄:陳佳琳 |
→講者:李剛齡 以紀錄片的概念形式出發,學習如何觀察看待身旁的人事物,用每個人獨特的觀點及角度,拍攝分享生活中值得被記錄下來的故事。 |
|
→課程記錄: 今天的課程是以講座的型式進行,邀請李剛齡老師,分享她在法國求學的經歷,以攝影的角度和社會做連結。她先分享了一個影片,也是她的畢業製作,這個製作是由大家各自提計畫,最後教授和校外評審共同審核決定出四個讓大家分組進行,她主要是在同學的計畫裡擔任攝影,主題偏向是以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在普羅旺斯河岸邊的一條妓女街,最後邀請到三位波利尼西亞的變形人來拍攝,這整個過程帶給她最大的收穫是她們豁達的人生觀,雖然工作如此,但他們卻沒有因此覺得玷汙了身體,只是因生活需求做一份工作,他們也是虔誠的信徒,在她遇到人生困難的時候常會跑去這裡聽他們說說自己的人生經歷,這是她在這過程中收穫最大的地方。
在台灣,紀錄片的分類有很多種,其實只要有心什麼都不是問題,講者舉了幾個常見的紀錄片型式來看,第一個是私密型的,例如:李念修《河北台北》,記錄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某天開始突然天天穿著女裝出門。黃惠偵《日常對話》,記錄她同志的媽媽,藉由拍攝的方式跟媽媽進行深度的溝通。第二個是藝術型的,例如:《擬音》,記錄著後製音效大師的工作、《曼菲》、《乘著光影旅行》等。第三個是警示與自省型,例如:《看見台灣》、《十二夜》等。
在待會的一個小時裡面,同學分組拍攝五至八張的照片,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照片串成一個故事,也記得在拍攝照片的過程中,可以事先告知對方我們是來自哪裡因課堂需要而拍攝,徵求同意在拍攝,保持適當的距離。
第一組的同學以白貓咪的視角來看這個環境,是一隻愛乾淨的貓咪,看見手套本來想進去但因為本身愛乾淨,不喜歡髒的東西,路上遇見了一個人,想過去聊天但她可能也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吧,漸漸地走到了橋上,看看這個安靜的環境,想著也許人跟人之間需要更多的發現。為什麼會選擇貓咪,因為平常都在一定的視野走路,所以今天想從低的視角來看看這個環境。
第二組的同學以一位離家40年的老人來看這個城市,這裡已經和我認識的是不一樣的,留下的東西也許是想讓我看見這裡原本存在的痕跡吧。走到了我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這裡已經面目全非了,如同當年戰爭壓迫我們一樣。最後只剩下夕陽還是當年的模樣。老師提到,因為整個故事是用主觀的敘述,所以照片的角度可以稍微統一,高度也可以在注意。
今天的講座希望帶給大家用不同的視角來看這個環境,藉由鏡頭的方式去紀錄,以照片的形式加上想像力,反而意外地發現了平常可能不會注意到的地方。要注意照片裡面的重點,容易讓觀者模糊焦點,若要增加說服力,跟故事做連結,可能要在增加構圖上的巧思。在故事中有很多的故事想要說,很多地方都沒有說得很清楚,思緒可以再更完整。 |
|
〖 用影像說出動人的故事 〗課堂照片記錄 |
|
上課時間:2018/11/12(一) 15:00~18:00 |
|
上課地點:中山地下社會 |
記錄:陳佳琳 |
照片紀錄 |
註記 |
|
同學照片故事分享影片欣賞 |
|
第二組同學照片分享 |
|
畢業製作 - 影片欣賞 |
|
同學照片分享 |
備註:無 |
|
上課時間:2018/11/19 (一) 15:00~18:00 |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記錄:陳佳琳 |
→課程記錄:
果貿區介紹
果貿區是由這三區組成,果貿、果慧、果峰,目前這裡還可以找到許多眷村後代或軍人後代,果貿社區原眷村是1960-1965年完工,是聚集最多外省人的區域,由果貿社區居民提供的老照片可以看到,果貿三區完工時當時的穿著,是以旗袍為主。當時的眷村與現在是完全不同的,進出也需要看出入證,非相關人士是無法進入的,現在的眷村改建開始出現新式大樓(附圖2),這裡多為早期中低階軍官居住,果貿社區的建築很特別,是以圓形為設計,每戶都有一個從地板到天花板的圍欄,遠看像是鳥籠一樣,與香港的建築有點相似,果貿這裡的老年人口居多,所以較沒有新鮮活力的感覺,因最近與選舉相關所以到處都可以看見國旗,牆上到處都會出現早期的宣導標語。
有一位費老師,是從花蓮退休搬回來的,他的想法比較開放,一直鼓勵裡面的居民使用3C產品,也舉辦一些活動,讓居民動動身體跳跳舞,這裡的居民一開始都是比較排外的,但經過大家每周二的出現漸漸地讓大家打開心房,也越來越多的居民願意跟我們聊天分享故事,那裡的居民生活都蠻優渥的,不需要擔心金錢,比較無憂無慮,透過與居民聊天,可以發現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故事,像有些人會去避開自己的出生或是曾經居住的地方,有的是來觀光、或是曾經戰爭、或本省加外省人的結合,因為這些人的背景都不同,所以有機會還是建議大家到果貿去做訪談或田野調查,果貿真的是個有趣的地方。這裡也算是高雄市現在比較容易找到外省族群的地方。這區居民需要慢慢地進入,與啟明堂的區域不太一樣,不是一開始就可以直接進行聊天,需要每次的相處前進一點一點,建立關係,是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跟著計劃的夥伴一起過去,固定每周二下午兩點到五點都會在左營果貿。
聽完分享後大家會發現眷村居民的想法會比較無法去理解當地的台灣人,但其實應該要互相去理解,大家在那個時代生活都是分常辛苦,雖然是很難去改變大家的想法,但還是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了解與認識。 - - - - - - - - - - - - - - - - - - - - |
時間:107年11月26日15:10 |
|
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紀錄:徐葆權 |
課程單元一:上週課程feedback |
|
15:10-15:20 上週課程講解
15:20-16:00 學生心得回饋 |
|
課程單元二:期中報告講解 |
|
16:10-16:20 講解學生期中報告之問題及需改善、注意之處 |
|
課程單元三:發想練習 |
|
16:20-16:50 學員兩兩一組,開始思考要在左營進行怎樣的演出(或活動)。 16:50-17:10 學員分組報告呈現思考之結果 17:10-17:25 簡介國內外《ShabbyShabby》、《其境/他方》、《旺角兇案觀光團》、《跟著垃圾車遊台北》、《街遊》等演出或計畫 17:25-17:45 學員再思考演出或活動可以怎麼進化 17:10-18:00 學員分組報告呈現 |
上課時間:2018/12/03 (一) 15:00~18:00 |
|
上課地點:藝術大樓FA2017 |
記錄:陳佳琳 |
→課程記錄: 田野調查在藝術上面,是找到日常生活的另一種方式,在過程中會相互改變,沒有既定的成果,不同的方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舉例兩年前的台北藝術節 - 共同境地,演出的內容是以田調的方式是找來一群人(南斯拉夫各種族歷史),搭上一台巴士開往南斯拉夫,一起回到那裏去旅行。平常開始的時候會先從按摩開始,因為裡面大家的背景有出現上一代是彼此的殺父仇人等等,所以先透過按摩讓身心放鬆,在開始進行工作,整個排練過程中,會觸及到個人的深層創傷,所以在過程中會有很多層面的治療,將這些衝突放進劇場,看會不會發生一些化學效應。這趟旅程的安排是要讓大家產生衝突,觸碰人心裡的脆弱,透過這個方法想揭露這個真實,既不迴避也要關照大家。
兩人一組互相練習田野調查,回答下列12個問題,過程中要注意兩人之間的關係,問得多深。
透過這些問題,觀察對方,彼此產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在聊的過程中同學回饋說可以從家的定義出發,延伸出一些共同話題。也有同學說會從聊天中以自己的解讀,解讀出原本問題的,如果像要再深入練習可以看普魯斯特問卷。 - - - - - - - - - - - - - - - - - - - - 期末分組提案報告 第一組 讓第一位同學裝扮後敲門,第二位同學在後面拿著攝影機,看看開門的名眾有何反應。第二組 左營愛情劇,因組員共同發現了拆了一半的建築物,是個適合扮演出的場地,分別在三層樓辦不同的演出,讓觀眾跟著進入參與演出,有行為藝術/沉靜是劇場/互動演出都會出現在串聯起來,故事背景(乾隆末期/大東亞戰爭/未來)。第三組 在左營找一個空屋,希望來參加的居民可以找到不需要或是很有意義的東西,放進找到的空間作擺設,讓大家參觀這個空間的變化,多元文化的融合。第四組 辦二手市集,增加大家的參與度,預計辦在連池塘周邊或是舊城城牆邊,市集是目前參與度較高的,所以想說以這種形式增加趣味性。第五組 田野調查居民生活風貌,整理出想要傳達的方向,先以網路宣傳增加效果並舉辦一個小活動,規劃出動線,可以掃描QR-code裡面會有下一個路線及小遊戲,希望讓參與的人可以有勇氣去達成你的目標。 期末呈現 – 1/7 已提案報告方式呈現,3m*3m的空間呈現,可以再裡面左任何事情,不使用ppt。下周到左營集合,想想自己的提案還需要哪些內容,可以再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