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計畫名稱:科學與社會-現代公民的科學議題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 本課程進行的方式分為課堂講授及討論兩個部分。
- 本課程授課教授由社會系與物理系教授跨領域的合作,兩位教授根據各自的專業以及對於不同議題較關注的面向,能夠帶領同學對科學與社會議題有不同的反思,在一位教授授課的同時,另一位教授也在台下,能夠隨時進行補充或討論、對話,讓不同學系的學生對同一議題能夠激盪出更深、更廣的思考。
- 議題討論部分,全班分為10個小組,一個學期有10次議題討論,每次有一組參與報告相關議題。未參與議題報告的同學,必須參與討論議題的內容,藉以得分。參與議題討論需有陳述,只有簡單回答者不給分。而議題報告內容之格式及報告的簡報檔格式需符合規定才能得分。每個議題都有課前作業,是對此議題老師所提供的相關影片進行觀賞,並回答批判性思考的問題,同學們應在課前完成準備。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 在針對十個不同的議題,在教授的課堂講授之前,同學會在網路上觀看教授提供的議題相關影片,並在觀看後回覆表單,表單問題已批判性思考為重心,問提包括以下四題:
- 在這個作業中,我接觸到/看到什麼特殊的 觀點、觀念或知識 (需詳細說明)
- 這個特殊的觀點、觀念或知識和我以前的認知有什麼差異?
- 上述的差異顯示出什麼意義。或是,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 我的朋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
- 每周同學都對當週的議題透過課前的影片觀看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表單回覆相當踴躍),並在當週課程的教授課堂講授之後有深入了解,課程當中,同學各自也會表達自身的看法,每周都會有約10位同學上台發表對於該議題的批判性思考。而在教授的課堂講授之後的隔周,會由同學依分組的順序分配輪流對於不同議題進行一人20分鐘的報告,並與台下同學進行議題討論。
(二)亮點特色
本課程亮點之一為,兩位授課教授分別屬於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因此對於相同的十個議題,能夠提出完全不同的見解,跨學科的對話也能給予同學不同視角的思考。如議題八「科技政策與民主審議:決戰核武公投-台灣的能源議題」,萬毓澤教授屬於社會學科,帶同學思考關於科技決策、審議民主,科學議題如何進入常民的領域,使常民能夠一起了解與討論,而能讓科技政策不再只屬於專家的特權;嚴祖強教授屬於物理學科,帶同學了解歷屆核能的歷史以及運作方式。簡言之,透過跨學科的對話,不論是哪個議題,都能提供同學分屬社會學科與物理學科的兩種不同視角,同學也能在與教授的交叉對談中,進行對該議題的批判性思考,對相關議題能夠有更進一步的反思。
|
|
圖一:嚴祖強教授對於核能議題的介紹
|
圖二:同學對於議題發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
|
|
圖三:同學對於所選議題的報告(20分鐘)
|
圖四:同學對於負責報告議題的同學提出問題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