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烹飪與科學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計畫名稱:通識教育自然應用組「烹飪與科學」議題導向課程計畫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化學系蔣燕南老師(化學專長)及通識中心李容婷(營養學專長)兩位老師採共同授課方式各自準備相關內容,以交叉講解、與學生互動討論問答的方式,生動的介紹課程內容。每週兩小時的課程中,由蔣老師與李老師分別講解烹飪相關的自然科學原理和營養學與養生健康飲食的相關觀念與實例。

課堂中除分組討論以外,更採取線上隨堂測驗,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弱點,予以加強,以達學習成效。每一堂課有與進度相關的學習單發給學生,以求能讓學生掌握課程教學內容重點。學期中兩位老師會各自設計不同示範實驗(味覺實驗、巧克力實驗與發酵實驗)穿插於課堂上。

期末更透過現場實習,到校外烘焙教室(林森一路上“魔法手做烘焙本舖”-每次25人,共2梯次),請烘焙業師指導示範烘焙程序製作戚風蛋糕,另由兩位老師闡述膨脹原理與烘焙中各種作用之觀念並澄清相關網路謠言,建立正確認知。期中亦敦請烹飪名師-史達魯先生來演講,示範口感元素,品嚐不同烹飪方式造成的雞肉柴與嫩不同口感,以激起學生興趣並掌握烹飪與科學相關觀念與議題。在期末要求同學分組報告自行挑選的多種課題做十分鐘報告,以增廣課程內容,給同學拓展了解並學習多樣烹飪科學的面向。

  1. 創新及創新特色作法
    1. 雙教師互動教學。
    2. 以學習單問題掌握教與學同步,讓學生容易抓住課程重點。
    3. 穿插示範以演示原理與現象,加深學生興趣與印象。
    4. 舉行學生現場實習,賦予學生親手實作的經驗。
    5. 穿插業師教學以結合當今烹飪界議題來教學。
    6. 線上隨堂考試,即時補救學習落差,以確保學習成效。
  2. 學生學習成效及評估方式
  1. 期中形成性評量:

在課堂上以線上隨堂測驗為平時成績作為30%學期成績。線上測驗有即時教學回饋性質,可以立即反應各單元內容學生吸收了解的成效,作為調整教學進度與深度之考量。

  1. 期末總結性評量:

以線上平時測驗(30%)、期中考(30%)、烘焙實做成績(10%)及期末的口頭報告(30%)作為學期成績。

  1. 蒐集證據的方法或種類:

平時成績以隨堂測驗、學習單評分為之; 期中考採筆試。期末考依學生口頭報告的內容與表現評分。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1. 學生學習成效
  1. 計畫執行前學生無法立刻回饋難而不懂之處,本計畫實施線上隨堂考試,立即知道答題對錯比例,可即時補救學習落差。
  2. 計畫執行前學生無法從聽課掌握課程重點,本計畫實施依據教學進度設計之提問學習單,學生可以依序填寫重點,掌握教學內容。
  3. 學生期末報告係採課程內容議題做延伸報告,使報告者深入了解其喜歡之課題,並使全部學生因接觸不同報告內容而有更廣更深的學習成效。
  1. 教師教學成效
  1. 計畫執行前教師無法掌握本課程不同面向(化學與營養學)的融合與配置,本計畫實施雙師交叉上課,課前互相切磋內容,互相學習,統整出融合教材,雙師均教學相長。
  2. 計畫執行前教師無法知道講授時學生學習成效,本計畫實施線上隨堂考試,立刻統計可即時補充答題錯誤較多之觀念。

(二)亮點特色

  1. 每堂課發依據課程內容重點設計的學習單,學生可以依序填寫重點,掌握教學內容。
  2. 請烹飪名師-史達魯先生來演講並示範,藉以闡述烹飪與科學相關觀念與議題。
  3. 播放相關YOUTUBE影片,生動介紹烹飪科學的各個觀念議題。
  4. 實施線上(google classroom)隨堂考,不但學生立刻考完就知道答案,教師亦立即知道答題對錯統計,可當場補充,即時補救學習落差。
  5. 期末透過現場實習,到校外烘焙教室實作,將課堂學習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在實作上。

圖一. 課堂示範充氣醬油製作

圖二. 名廚史達魯先生演講「口感」

圖三. 課堂進度學習單

圖四. Google classroom 線上隨堂考題

圖五. 業師教學

六. 學生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