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豚大體老師學習」微學分課程 |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向海豚大體老師學習」微學分課程
(一) 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台灣海域的鯨豚資源豐富(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鯨豚物種),然而在中山大學鮮少有課程能讓學生接觸鯨豚相關知識,因此本課程以「鯨豚解剖」為主軸,將教學場域移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邀請姚秋如助理研究員協助指導學生進行解剖,傳達鯨豚擱淺的後續處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藉由解剖這些大體而蒐集的標本,深度進行各種生態、病理,及環境汙染的基礎研究,訓練學生從事鯨豚類分類研究以及分類學研究所需之基本知識。
本課程結合教學與實作,先向學生介紹台灣常見的擱淺鯨豚物種、分類與基本生理構造,接著帶領學生解剖海豚。課程僅利用一天往返高雄至科博館,行程的安排有些緊湊,若下次再辦理可考慮將課程拆成兩天 (第一天授課、第二天解剖),讓學員有更充裕的時間吸收所學知識。
(二) 亮點特色
圖一、姚秋如博士在解剖前為大家上課 |
圖二、姚秋如博士帶領學員參觀科博館標本室,介紹博物館典藏的鯨豚骨骼標本 |
圖三、姚秋如博士示範解剖(右)並教導學員如何填寫紀錄表(左) |
|
圖四、學員試著取出海豚牙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