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物語世界-從物件認識自身的存在方式和世界」微學分課程

國立中山大學107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物語世界-從物件認識自身的存在方式和世界」微學分課程

(一) 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A、具體措施與創新作法

本計畫以四週主題連貫的工作坊形式,邀請鑽研即興舞蹈的專家吳怡瑩博士與本人共同授課。有鑑於目前各校的舞台設計初階課程,大多是從中世紀的鏡框式強迫透視舞台的繪圖及製作作為授課內容,讓學生練習製作舞台模型。但是本人認為在開始學習製作正規的舞台模型之前,有許多更為重要的相關想法 - 亦即物件的樣貌和角色存在模式之間的關係、此兩者之間的互動方式、由關係和互動所形成的世界觀 - 極為需要讓學生有所了解。本人相信,如果學生先具備這些想法,將會大幅更新學生對舞台設計的既有認知、同時提升人文素養。

於是,本計畫創新採用身體實踐的方式,透過初級的即興舞蹈和創意自我敘事寫作的身體感知開發,讓學生在物件遊戲的活動之中,反覆思索和實驗理論概念(包括現象學、實踐研究、能動性、操演空間等概念)如何可以應用於裝備自身的舞台設計的基礎知識。這裡的身體實踐方式強調的是即興與接觸即興舞蹈、轉換自己的身體成為物件、還有實驗性地擺設物件和場景等練習活動。透過上述活動,學生逐漸打破自身/身體和他者/物件之間的界線,並且能夠越來越熟悉從物件的角度來描述事件、連結人物、還有產生場景畫面。甚至最後能夠移除物件原有的外表來進行物件之不可見部分的想像

B、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今年度計畫的自我檢討評估,在學生學習成效方面,發現外系研究所學生和少數對舞台設計極具興趣的大二劇藝系學生,較為容易進入狀況,較快了解授課目的和實作方法。於是這些學生們的表現也相較突出、有創意且能夠達到活動要求。由此,在教師教學成效方面,教師必須改善授課用語為更加口語的方式,並且需要在每個活動開始之前多次重複本週的授課目標、和總結概述前一活動的過程。此外,教師也須做更多的示範,以便讓較慢進入狀況的學生更容易知道目前要做的是什麼活動。還有每個活動結束後,應該留時間讓學生消化和提問,但是礙於學生人數眾多不易控制時間。如果教師更有經驗地掌握時間的分配,將使學習效果更加提升。

 

 

圖1:本計畫力圖透過現象學和相關理論的學習來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每週的課程規劃皆由本人先講授理論的部分,接著由吳怡瑩博士帶領即興舞蹈暖身和空間探索,最後再由本人帶領學生進行舞台設計的實驗練習。圖中為本人正在講解該週課程的意涵和目標。

 

圖2:本計畫以現象學為主軸,將課程規劃為結合即興舞蹈和舞台設計之實踐研究的一系列練習活動。圖中的吳怡瑩博士正以即興舞蹈方法,帶領學生用身體感知他們剛才在本人帶領下所創作出的回憶空間,並寫下即刻浮現的詩句。

 

 

(二) 亮點特色

本計劃成果的亮點特色,主要在於將現象學的哲學思辨引入跨領域學系/學門的創造性學習。在當今社會逐漸偏向以經濟和技術掛帥、而忽視哲學思辨能力的時代之中,本計劃大膽地以哲學家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思想為主軸,貫串四週的舞台設計工作坊課程。透過許多有趣的即興實作活動的課程規劃,讓學生不斷地在物件、人和環境的關係重組過程中,激發學生反覆自行思索隱藏在行動之中的哲學意涵,並相互分享回饋。

以下列出亮點特色的細項,以供參考:

  1. 本計畫大膽引入哲學思辨做為課程規劃主軸,並結合即興舞蹈,將舞台設計課轉變為強化身體感知的舞台設計之實踐研究練習、而非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設計思考練習。
  2. 本計劃並非教導學生去發現唯一的答案,而是在不斷地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去逐漸了解現象、從而能夠產生許多創造性和可能性的闡釋方式。
  3. 學生能夠以自身故事為起點,探討如何場景化地述說物件、人和環境的多樣潛在關係。
  4. 學生能夠被激發原本自己從沒發現的創意、以及實際了解從遊戲發展出的舞台設計方法。
  5. 不同學系/學門的學生能夠從活動實作之中發現舞台設計概念的多元可能應用。
  6. 學生能夠透過活動實作來體會身體之存在樣貌與物件場景之間的緊密關係,明白並非僅是美麗好看的物件場景就符合角色和故事的意涵。
  7. 學生能夠在了解哲學理論和設計實作的相互作用之後,深入思考屬於每個人獨特的存在世界的模式,並發掘可能與之相關的社會議題。

圖3:每位學生正以身體感知的方式來創造物件場景、接著融入自己的行動於場景之中。最後,尋找線索來觀察和編創該場景所可能發生的事件。

 

 


 

 

圖4:此課堂中,本人先邀請每位學生用白色電線膠帶在地面或牆面框圍出屬於自己的記憶空間,然後再由吳怡瑩博士帶領同學進行身體感知寫作。圖中的學生相當有創意的將她的記憶空間設計為像是命案現場。她正站在她的記憶空間之內向大家朗讀她所寫下的詩。聽完她的詩才赫然發現,地上的人形其實充滿了愛的回憶。這種極具矛盾張力的敘事和創意的設計成果,是透過此計畫所激發出來的。在這之中,看見了學生的無限潛能!

 

 

 

圖5:此次課堂請學生帶來最常用的物品。有四位學生都帶眼鏡來,於是將他們組成眼鏡組。圖中的四位學生正以身體感知的方式來嘗試構思—同樣的物件如何將四個性格不同的人連結起來。於是他們將四副眼鏡圍成四方形,每一邊趴著一個人,透過雙重的眼鏡來觀看彼此,形成一個循環。

 

 

 

 

圖6:此次課堂請學生練習將人和物品都視為環境的共同部分,試著用自己的物品來改變環境、並讓也身處在此環境中的他人會因著環境的改變而作出相應的行動。圖中的學生相當有創意地想把原本都可自由通行的樓梯改變成有障礙物的樓梯,於是他放上自己的玩偶狗、外套、甚至是他自己橫臥在階梯上,以此測試他人會做出什麼樣的回應。這時剛好有一個要下樓的女子經過,看到此景象時她猶豫了一下,接著才小心翼翼地踩在物品和男學生的縫隙之間下樓。該學生起身後大笑說「好尷尬」,不過他的實驗確實達到此練習的要求,並且透過這樣的實際體驗而更加了解操演空間的意涵。該學生也在此練習中充分投入,勇於突破自我的固有想法。

 

圖7:本人先請每個學生嘗試構想物品的非邏輯使用方式,接著請學生將物品擺設在教室一處、設計出暗示該新用途的場景,然後讓其他學生進入場景之中來猜題。圖中的學生選擇一個放在椅子旁邊的羽球拍,他進入該場景後在椅子上坐下,一邊拿起羽球拍揮打、一邊進行新用途的猜測。他在使用之後認為這個場景可能是暗示一個孤獨的老人在房子裡,因為有很多討厭的蒼蠅蚊子,所以在椅子旁放了一把電蚊拍。擁有該羽球拍的學生覺得這則她聽到的故事很棒很有趣,雖然不同於她原本設計的是吉他演奏的場景。於是,學生透過練習可以了解到物件的多重闡釋觀點,以及使用方式所可能賦予的隱藏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