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人文經典創生‧社會書寫‧生命敘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一)「城市記憶採集與展演@左營」:「渡左營」

1.左營城市漫遊劇場

以高雄少見的城市漫遊、環境、參與式劇場,結合郭家古厝協會、左營區公所等文化協會。劇場藝術學系何怡璉老師專長為表演創作研究與跨媒體表演,將實務與理論結合,當代表演的「素人轉向」與「社會轉向」帶入學院;溫思妮老師為留德藝術家,以其常與台北藝術節與衛武營合作創新展演,曹斯雅擔任排練助理。培養學生成為「文化藝術行動家」,並且連結高雄在地青年藝術家,走入社會,透過課程串聯成「表演藝術生態圈」。

2.一人一故事社區展演 (playback theatre)

引進社區劇場的專業實踐者曾靖雯老師,與劇藝系許仁豪老師共同進入社區開展一人一故事的展演排練。曾老師操作社區展演多年,跟素人表演者工作的經驗豐富,熟知與素人進行戲劇工作的倫理界線,由她進入一線操作,一方面訓練學生,一方面透過學生的書寫筆記,豐厚素人在劇場訓練上的專業經驗。許仁豪老師的訓練背景在於戲劇文本與理論,在文本構作上搭配工作,讓展演的形式注入理論思考與策展論述,實踐與理論彼此對話。

3.聲音地景採集

音樂系李思嫻老師帶領學生團隊採集左營地區的聲音地景,將聲音採集變成聲音導覽。為明德國小之師生開設聲音採集工作坊。帶領學生團隊採集左營地區的聲音地景,將聲音採集變成聲音導覽,為明德國小之師生開設聲音採集工作坊。聲景採集工作藉由聲音錄採或走讀者的聆聽,認識與記錄環境,進而勾勒出對地方特色的詮釋與想像。此種紀錄的方式,不同於以文字或視覺作為媒介的認識,相對也能因為採集時「聆聽」所需的「專注」、「沉靜」與「緩慢」,而產生對地方的深度感受,從「聲音的風景」中覺知在地的時序、物種、產業等各種細微變化,並建構聆聽前後不同層次的記憶。

4.策展與藝術評論

哲學所楊婉儀老師擔任三檔節目的策展人,以其專業提供策展論述。針對三檔節目辦理三場座談會,帶領研究生參與劇場與聲音採集之發展過程,撰寫藝術觀察與評論,強化文字敘事力。

5.閩南語文書寫

中文系杜佳倫老師擔任顧問提供參與之學生在文本構作和書寫上的協助。

(二)「《聽見文學•看見音樂》講座音樂會系 列」之二

<又見莎士比亞>藉由文學與音樂的交融,翻轉傳統「讀文學」與「聽音樂」的感官學習模式,輕鬆打破古典文學與古典音樂給人的嚴肅感及距離感,以「聽文學」與「讀音樂」的新方法讓文字聲音化、音樂意象化。主題為音樂家對莎士比亞之綺麗聯想: 瘋/戀,藉由《第十二夜》及《哈姆雷特》,討論莎士比亞如何在浪漫主義下的創作概念裡,表達對生命、愛情、想像、死亡及別離等人生重大議題。探究(1)莎士比亞在劇中所留下的音樂指示如何刺激作曲家對文學作品的創作?(2)劇中的歌詞及文字如何觸動作曲家們的心靈地圖?(3)不同世代、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下的作曲家又將如何用音符刻劃出心境、營造出情境、進而交疊出意境?在這個莎士比亞終極三部曲裡,穿越文字與音符,體現文學與音樂的越界交融,讓作曲家們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綺麗想像,重現劇中的音樂風華。替文學家及作曲家展開跨文化、跨時代、跨時空的越界新詮釋。〈2019又見莎士比亞〉的講座音樂會共計四個場次,分享莎士比亞文學與音樂之間具體連結的方式,一方面推廣音樂一方面介紹文學經典名作。活動範圍包含全台大專院校校園暨校外,11月18日逢甲大學、11月28日中山大學、11月29日台灣大學及12月1日高雄大東藝術中心演講廳舉行,各校參與學生踴躍。

(三)哲學+文學+藝術工作坊/營隊:

團隊推動核心人物楊婉儀表示,中山哲學所有許多非專業哲學系畢業的學生,如中文、數學、劇場藝術、心理學、政治、經濟等,非科班出身的他們,在研讀哲學之後,擁有哲學的思考方法與批判分析能力,使他們得以活化原來習得的專業知識,得以在原本的專業背景之上,加上哲學的批判思考,從而研發出攝影哲學、視覺文化與哲學反思等極具特色的教學課程,深獲高中生好評。哲學所的跨領域教學團隊希望能開發整合更多課程及教學場域。也期望廣盡社會責任,在南部高中繼續推廣深入生活哲學,期待「哲學」成為高中正式課程,藉由哲學思辨的力量,讓高中生深刻地看見問題的核心,開啟哲學與自身生命的關聯。

(四)年度文學院深耕成果聯展:

「只想說一個故事給你聽。」11月10日-16日為期一周在駁二大義倉庫C8-8展區舉行的展覽《沿岸•地景》,展出文學院各系跨領域高教深耕執行成果,訴說高雄過去、現在和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用各式形式的課程了解每一個可能被遺落的角落和歷史。

展區錯置為四個主題,分別展示由劇藝系何怡璉老師帶領學生實際走訪穿越過去現在的〈在場/不在場之舊左營〉;中文系杜佳倫、吳孟謙老師指導帶領學生,用文字和影像重新閱讀〈高雄的美麗與哀愁〉;劇藝系許仁豪老師帶領學生在果貿社區舉行的劇場活動〈記憶身動〉;以及中文系羅景文老師引領學生親身走訪高雄在地陰廟,探究那些生命的歷史回憶之〈陰聲暗影〉。開幕會當天的展覽中也有很多路過的遊客和中山學生進來參觀聆聽,中山中文所碩班一年級的學生說:「很打動人心的展覽。平常從空間移動到下一個空間的路途上總是在趕時間,沒有辦法停下來看看路上的一草一木,就像是這次展覽想說的那些被主流文化覆蓋忽視的歷史和故事。」如果說高雄是一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這些可能被遺忘在角落的記憶就是其中一片不可或缺的拼圖;如果高雄是一場璀璨耀眼的煙火表演,那些歷史、那些過去、那些無法被大眾記住的情感就是點燃燭芯的火花。《沿岸•地景》用了文字、影像、劇場記錄下你不曾真正認識的高雄,帶著觀展人跟著感受跟著聆聽人與土地連結的聲音,呈現高雄另一個美麗面貌下的每一個故事。

(五)支持本學院教師推動辦理院核心發展活動,以及扶持本學院學生劇團演出:

學生劇團「妮子派對劇場」第二號作品《醜男子》於駁二正港小劇場登場。《醜男子》透過整形與美醜定義,反思在資訊爆炸的世代中,人們越來越在意別人的眼光,卻忽略了活在他人意見中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地失去自我,藉由劇場角色經歷各種自我認識的階段,帶領觀眾看見與眾不同的自己。本演出由中山劇藝系學生劇組獨立製作,幕前、幕後,甚至票務等行政工作,全由學生一手包辦,運作經營儼然成形。過程經歷許多困難與挑戰,為完成演出,劇團更主動爭取多方師長與機構的經費支持與認同,「妮子派對劇場」期待能夠在南台灣培養出更多藝術工作者,致力深耕推廣表演藝術的演出與實踐。

(六)跨領域共學成果-「偶之漣」

由哲學所楊婉儀、中文系杜佳倫、劇藝系林宜誠,以及音樂李思嫺、林鴻君老師所組成的文學院教師共學群,12/2 (一) 晚上於文學院廣場共同呈現本年度的共學成果「偶之漣」。「偶之漣」,原是由楊婉儀老師一篇探討「偶然性」的論述開始,引發音樂系李思嫺老師進入社區採集聲音,創作現場演奏與電子即時互動音樂作品,再由林鴻君老師吹奏長笛與電子聲景互動。林宜誠老師則將文學院廣場變身為露天劇場,架上燈光,配合地形高低與環境設計演出走位,讓這個關於「偶然」的作品衍生出更多層次「偶然性」-與戶外聲響、天候變化、光影明暗的。演出後,共學群則將廣場轉換為客廳,圍坐對談,與參與成果發表的觀眾們分享創作理念,也由楊婉儀以及杜佳倫老師分享聆聽感受與心得。當日參與廣場發表的,有音樂系、劇藝系與中文系師生,也有國企中心學員下來廣場和大家一起圍坐於樓梯聆聽,為文學院廣場作為環境劇場的可能性留下一次成功的實驗結果。

二、亮點特色

(一)「城市記憶採集與展演@左營」:「渡左營」

以高雄少見的城市漫遊、環境、參與式劇場,結合協會、區公所、社區等文化協會,開展對地方特色之理論思考與策展論述,實踐與理論彼此對話。

(二)「《聽見文學•看見音樂》講座音樂會系 列」之二

以在國內實不多見講座音樂會型式,結合外文系、音樂系兩位不同學門領域講師,深入探討文學與音樂,更屬難得。此講座音樂會內容細分為文字文本導讀、音樂與文字之間的轉換及解碼、現場音樂演奏欣賞三部分,深入淺出講解方式引起相當程度的共鳴。活動除了應邀至逢甲大學人文沙龍外,更被台大藝文中心列入雅頌坊十周年慶祝系列活動的壓軸,可見講座內容及形式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及認同。活動執行過程中更帶領外文系及音樂系研究生各一名,實際參與節目冊編輯的翻譯及資料整彙籌備及校訂等工作。

(三)哲學+文學+藝術工作坊/營隊之活動亮點:

1.事件與世界工作坊-因為事件的不確定性,所以讓我們在每一次面對事件時,都不斷在提醒自己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輕易設限也不要落入窠臼思考。就如這一場工作坊,不採用制式化的研討會方式,而改以漫談的方式,讓參與的師生能夠使所有事件「好好發酵」。

2.哲學與精神分析工作坊-

(1)精神分析對於當代的重要性,不僅呈顯在精神醫學上,也同時與哲學的未來發展相關。本工作坊除了藉由沈志中老師對於拉岡的研究,為我們解析精神分析與當代生活中的人的關係之外,也在討論中呈顯出作為哲學之父的蘇格拉底,如何同時也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師。

(2)並且藉由此工作坊呈顯尼采所指出的哲學「認識你自己」這一命題的謬誤,並由此開展通向自己的可能性。而這一論題的重要性,除了呈顯於精神分析與哲學當中,對於教育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而引導學生從認識自己轉而通向自己,亦是未來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

3.動態正念與戲劇治療工作坊-本工作坊邀請張嘉容講師透過戲劇治療的方式,為校內師生教導正念的核心練習方法,並且解說該練習的原理,以及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身心健康的促進,藉以作為個人緩解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乃至個人平日修養的基礎功夫。

4. 美學工作坊:為何藝術?-

(1)五位參與者各自發表引言後,討論的主張是:當代還在等待藝術的來臨。

(2)值得再進一步深化的議題是台灣藝術的當代性問題及其與歐美藝術發展的關聯。

(3)到場參加的學生與人士發言熱烈,尤其在討論中將藝術現況的場域移出了學院,也進行了一般社會大眾與學院認知的拉鋸融合。

5.專題演講-「移」動的夢想家:課程設計與實作-

校園新聞報導://news.nsysu.edu.tw/p/16-1120-207836.php?Lang=zh-tw

邀請內湖高中公民老師周維毅分享課程跨域實作經驗,曾以「正義遊戲王」教案獲獎的周維毅,此講座從提倡思辨、批判與多元觀點的角度出發,分享如何以「移工」為題設計的高中選修課程。工作坊分為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周維毅以自己的實際經驗為例,貫穿課程設計原則及學生反應;第二部分則是讓師生設計課程並模擬教學情境。

6. 專題演講-臉面、身體、大明星-影迷出發的觸摸書寫策略-

(1)除一般性的演講意涵之外,主要透過活動讓跨領域教學團隊的老師們學習如何以電影進行教學。即一般性的電影賞析的意義之外,如何把電影當成文本,在分析電影文本的過程中引導出相關的理論,使得觀看電影不只是一個娛樂,而也同時能夠學習到相關知識。

(2) 以電影做為文本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教學更加靈活、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注意力,也更能與時事產生關聯,是有待開發的教學方法。

(四)《醜男子》

由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四年級學生徐伊旻所導的《醜男子》,對於時下的「自我認同議題」以及現今大多數人對於外貌要求等「社會議題」,有諸多探討。導演希望能夠傳達出劇作家的思想,告訴人們:當我們急於追求普世的審美,不過就是為了得到來自他人的認可,依賴他人來瞭解自身。但真正的認同,應該來自於我們自己,只有先認識自己,瞭解自身的完美以及不完美,才能不輕易被外界左右。導演將帶領觀眾,透過劇本裡角色們經歷各種自我認識的階段,讓觀眾看見,最寶貴的,其實是那個與眾不同的自己。本演出是由劇場藝術系學生單方面獨力製作,過程充斥著許多困難與挑戰,所幸我們能受到多方師長與機構的支持與認同,在此特別感謝中山大學文學院、高雄市關懷地球協會、高雄市一元慈善會、財團法人李金盛紀念雙親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高雄市磐石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陳江章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寶成文教基金會、高雄市議員吳益政、高雄市議員林宛蓉的大力支持,期待未來妮子派對劇場依然能夠繼續在南台灣培養出更多藝術工作者,致力深根推廣表演藝術的演出與實踐。

 

編號

工作坊

新聞稿連結

1

扶持本院學生劇團

複製美麗? 學生劇團《醜男子》變臉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2811.php?Lang=zh-tw

2

哲學+文學+藝術工作坊/營隊

思想助產士 哲學所跨領域教學團隊前進高中校園//news.nsysu.edu.tw/p/406-1120-204206,r2910.php?Lang=zh-tw

3

「城市記憶採集與展演@左營」

自己的故事自己演 果貿奶奶的人生劇場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2978.php?Lang=zh-tw

4

另類導覽戲說城市 移動式劇場漫遊舊左營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05537.php?Lang=zh-tw

5

文學院深耕成果聯展

細數沿岸風景 文院高教深耕成果展高雄百態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218791.php?Lang=zh-tw

 

 

 

編號

工作坊

照片

1

醜男子

2

聽見文學看見聲音

3

渡左營

150

4

成果展

5

教師跨領域-「偶之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