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Affordance:場域的心理學與視覺想像

國立中山大學微學分課程成果報告

 

申請人

吳怡瑱

職稱

助理教授

所屬單位

劇場藝術學系

電子信箱

yichen.wu.11.25@gmail.com

聯絡電話

0963333820

微學分課程名稱

Affordance:場域的心理學與視覺想像

學分數

  16  小時/ 0.8 學分

授課教師

吳怡瑱、吳玉明心理師

參與人數

34 (原修課人數  ,微學分參與人數1)

日期/時間

11週至第18週,連續每週二16:10-18:00上課,一堂2小時

   

藝術大樓3012教室與一至三樓的公共空間

微學分課程

目標及內容

課程目標:

本課程是從劇場藝術系的「視覺想像與創作」課程延伸出來的工作坊,跨領域結合視覺藝術和心理學。目標為讓學生透過結構即興式的藝術短片創作,能夠了解並運用James Gibson的生態心理學中的Affordance概念來探尋自身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聯脈絡,同時能夠反身進行自我存在狀態的整理。

劇場藝術系的學生可以在本課程中練習思考人物角色的行為慣性和心理所映射出的場域之間的關係,以應用於表演、導演和設計等專業學習。而其他跨院系的學生則可以學習從實踐者的角度去挖掘某種處於模糊狀態之下等待被發展的事物,以應用於商品行銷、文學寫作、社會文化和環境之議題探討等等的專業學習。

 

課程內容:

本微學分課程為針對心理學所論述之行為-場域關係的實作工作坊。從單人的一分鐘短片發展為兩人合作的2~3分鐘短片的構思及拍攝。課程內容設計為四個部分:單元一為社會心理的場域現象、單元二為心理場域的空間再現、單元三為創造力的心理地理學、單元四為現實的重新定義。

單元由淺入深,揭示已然存在卻被隱藏於實體物理空間中的場域之面貌。此即暗示了兩個面向行為背後所涵蓋的歷史緣由以及行為被包覆的生態體系。每個單元透過使用一個能夠改變情境和行為的物件(說話錄音、學生的個人短片、光線、聲音),讓學生探究如何從身體空間的感知來認識場域和場域之間的連結潛能。

具體措施與

成果特色

  1. 教學的具體做法:
  1. 邀請本校心理諮商師共同授課,透過簡單易懂的心理學探索活動,帶領學生認識與本課程之藝術創作相關的心理學概念。
  2. 透過心理學視角,針對每個單元融入對於場域之不同層面的思考。再將這些思考轉換成短片內容所論述的想法、所質疑的問題、或是所懷抱的情感等等。
  3. 從單元一至單元四的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是越來越多元和深入。例如,單元一為自我場域的探索,從心理學活動中觀察自身對所處的環境之感受,並且透過結構式即興的說話錄音來自剖是否自我場域的產生揭露了行為形成之心理過程。然後到了單元四則為為探討聲音影響人的方式、並觀察非語言訊息的涵義,將這些探討和觀察轉換為兩名工作坊學生共同合作之影片內需加入的聲音、聲響、或配樂等等。
  4. 最後一週的課程為全體學生的短片呈現,每組需報告合作的過程和創作概念及感想。
  1. 成果亮點特色:
  1. 課程重點聚焦於人際互動,而不只是一般的創意短片拍攝。這是因為有鑑於劇場藝術為一門由藝術團隊來合力完成作品的專業領域,於是本課程著重於「傾聽」、「理解」、進而「合作」的素質培養,灌輸學生們劇場藝術的一個重要概念 — 好的創作一定是由好的溝通所產生。因而學生們在課程中有許多時間和機會接觸心理學的知識,並且學習花時間聆聽和了解彼此的過程所能獲致的創作成果。
  2. 結構即興的課程設計對於學生而言是一大挑戰,再加上整個課程要求學生彼此合作完成自己和他人的短片,於是學生們除了可以嘗試不同以往的做作業方式之外,還需經過一番工夫來將環境、感受和行動的關聯轉換成視覺影像呈現。可以說本課程的實作練習,能夠幫助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創造能力與合作能力。
  3. 創新地從心理學論述的場域形構的觀點,帶領學生體驗藝術短片的創作過程,促進學生了解國際新興的生態體系與藝術實踐之創作概念。例如,恰巧今年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年度呈現即以生態學為創作核心概念,並邀請生態學家作為顧問。於是本課程可以說是屬於具有前瞻性的理念,能夠讓學生擁有與時俱進的劇場藝術之相關知識的學習機會。
  4. 由於本課程的目標與劇場藝術系的教育目標相符,所以學生們能夠透過短片內容的發想和製作而將理論知識連結於創作和表演。此外,於課程結束之後也能將學校知識連結於生活實踐,亦即學生們於生活環境中可運用本課程所學,反覆探查自身之行為和心理及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與他人共處或共事時的相互影響等等。
  1. 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反應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1. 課堂時間安排在16:10-18:00,學生一整天有許多其他課堂,所以在這個時段覺得特別累,不容易集中精神。
    2. 害怕臨場表現不好,想將課堂作業在課後有較充裕的時間再完成。
    3. 課堂作業需要認真動腦才能進行,覺得頗有難度。
    4. 前面幾週沒有來上課,以致於不了解後面的內容,跟不上進度。
    5. 不太適應創造性課程,容易被動和片面思考。
  2. 活動照片:
    1. 教師講解場域和短片創作的關聯
    2. 心理師帶學生進行心理學活動和討論
    3. 學生個人短片進度報告
    4. 學生兩人一組合作之短片成果報告

檢討與建議

  1. 微學分課程的自我檢討評估:
  1. 此次微學分課程帶的相當辛苦,雖然花費許多時間準備豐富的課程內容,每週的單元進度也規劃詳細的活動和製作時間,但是只有少數學生們願意遵照課程進度進行。最後完成的短片有達到水準的,也正是那少數幾組有按照課程要求進行的小組。
  2. 大多數的學生們尚無法進行抽象思考,而且害怕做錯丟臉、害怕嘗試不熟悉的事物,希望有短片範本可以參考照做,但是這些學生們的想法即與本微學分課程的創造性結構即興方式不符。於是教師發覺這些學生們還需要許多其他課程的輔助與引導,才能夠參與本微學分課程。
  3. 為了矯正學生們害怕丟臉而不敢在課堂分享討論結果和分享製作進度,於是教師提出願意分享者可以加分的方式。少部分學生因此而願意配合課程進行分享,但是大部分學生仍想要保留到課後再製作。經教師個別詢問這些相較被動的學生時,這些學生大多簡單回答想好了但想課後再製作,若再深入詢問想好了什麼,學生大多答不上來,於是可發覺學生的自我防衛和設限可能與其本身過去的學習習慣有關。教師已經努力營造讚美自由發言的學習氣氛,所以對於這類學生或許還需要加入其他的教室經營管理辦法。
  1. 改善機制:
  1. 本課程如果再開設,教學對象應該限制於大三以上,亦即已經能夠採取主動學習和抽象思考的學生。
  2. 建議課程安排時間於早上三四堂或是下午五六堂的時間,學生們精神較好的時間。
  3. 八週課程可以刪減至四週進行,促使學生必須於課堂製作作業。
  4. 需有嚴格的課堂管理機制,例如每次上課都有課堂書寫作業必須於下課前繳交等等。
  5. 課程說明需要強調參與之學生的課堂討論和製作,會佔總分中相當高的比例,以此鼓勵學生敞開心胸彼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