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台英表演藝術換屋計畫高雄系列

國立中山大學微學分課程成果報告

申請人

何怡璉

職稱

助理教授

所屬單位

劇場藝術系

電子信箱

elaineho13@gmail.com

聯絡電話

3417

微學分課程名稱

台英表演藝術換屋計畫高雄系列

學分數

講座        2小時/0.1學分

工作坊    4小時/ 0.2 學分

演出分享 2 小時/0.1學分

授課教師

何怡璉

原承伯、陳孝齊

Bettina Fung和Sam Reynolds

參與人數

45人(另附通過微學分課程學生名單)

日期/時間

2019.10.27/10:00-12:00

2019.10.27/13:30-16:30

2019.10.27/19:00-21:00

地    點

駁二藝術特區

微學分課程

目標及內容

課程目標:

探討不同的藝術文化如何產生對話,進而把創作扎根於不同文化脈絡中

結合跨國交流以及日常生活的實踐,體驗多種的表演藝術與了解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

在觀賞藝術家的演出,聚焦於日常生活在異文化中的創作實踐,探討藝術家們如何跟不同的文化產生對話

課程內容:

臺英臨場藝術交流研究與創作實踐講座

工作坊:日常作息分享——酷兒表演以及表演性繪畫

演出分享與演後座談:棲居,遷移,日常作息

  2017年夏天,以當代表演藝術為主的「換屋計畫」臺英交流計劃,以拓展國際視野和促進文化交流為目標。2019年換屋計畫將和以新北市永和為基地的創作社群-酸屋團隊合作,提供2名英國臨場藝術創作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駐地合作創作與交流。邀請國內的酸屋團隊2位藝術家南下,探討不同的藝術文化如何產生對話,進而把創作扎根於不同文化脈絡中。

  講座內容將以文化遷移為題展開,由「換屋計畫」以及「酸屋(acid house)」主持人互相分享臺英兩地的臨場藝術創作脈絡之後,進入換屋計畫以及歷屆參與的藝術家和計畫結束後的後續發展,最後進入今年換屋的命題(「棲居、遷移、作息」)以及目前執行的情況。

  這學期的「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課程,以『城市、障礙與身體』為主軸,探討不同族群的人在城市中的慾望與想望,將觸及身心障礙、變裝皇后…等議題。

  恰巧以當代表演藝術為主的「換屋計畫」臺英交流計劃,今年度邀請兩位英國藝術家即以上述議題為創作主軸,因此促成本次的「文化遷移分享工作坊:酷兒表演以及表演性繪畫」。

  工作坊由今年參與「換屋計畫」的兩位藝術家,Bettina Fung和Sam Reynolds所帶領。分享內容主要是著重在藝術家們的創作形式,其中,Sam以變裝歌舞為主要創作形式、而Bettina則是表演性繪畫,分享形式以工作坊為主,帶領學生進行體驗性創作,並穿插口頭分享。藉此,讓參與學生更深入的認識兩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表演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和形態,藉此拓展對表演藝術可以是什麼的想像。

  這學期的「進階表演(一)」課程,以『身心合一訓練』為主軸,階段性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即興能力,與當下存在感與團隊合作能力,藉由以當代表演藝術為主的臺英交流計劃「換屋計畫」,今年由新北市永和的酸屋團隊策劃,邀請英國藝術家駐地創作,探索藝術駐村在文化遷移(Cultural Mobility)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

  本系趁此機會,邀請4位藝術家(2位國內、2位英國)南下進行「演出分享」,透過觀摩與會後對談的機會,藉由欣賞演出分享,參與學生可將講座以及工作坊習得的內容做串連以及總結,驗證文化遷移實際上操作的成果,並針對兩位藝術家的演出,在演後座談進行意見交換和提問。讓學生們在創作形式,關注議題上拓展國際視野,間接的影響學生在創作面向上的思考與選擇。

具體措施與

成果特色

具體作法與成果亮點特色

《講座:臺英臨場藝術交流研究與創作實踐》

  英國擁有非常蓬勃的臨場藝術文化,自80年代以降,當代表演在英國各地開枝散葉,各式各樣的表演藝術節、藝術家、藝術社群探討著不同的主題與作品,但卻僅限於英語系國家或歐陸國家;臺灣在各表演藝術領域的能量與發展非常蓬勃,人才與資源的挹注非常豐沛,但在當代表演、臨場藝術領域卻鮮少關注,更遑論資源、社群與藝術節的深入探討。今年透過「酸屋」團隊與「英國臨場藝術發展中心」搭起「換屋計畫」,透過兩國藝術家的駐地創作,帶領大學生、民眾認識英國蓬勃之臨場藝術,以及藝術介入社區之可能。

  透過「臺英臨場藝術交流研究與創作實踐」講座,參與學生一窺臨場藝術在臺英兩地的發展脈絡,文化遷徙在全球化的架構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跨國表演交流計畫的執行細節與想法。

講座內容以「文化遷移」為題展開,由換屋計畫以及酸屋主持人互相分享臺英兩地的臨場藝術創作脈絡之後,進入換屋計畫以及歷屆參與的藝術家和計畫結束後的後續發展,最後進入今年換屋的命題以及目前執行的情況。

藉由講座,參與學生一窺臨場藝術在臺英兩地的發展脈絡,文化遷徙在全球化的架構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跨國表演交流計畫的執行細節與想法。

Q&A時間開放提問,讓參與者能直接提出疑惑並立即得到回應。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q1t-IaOIqz0mBtUSWWkALOe9lHAfk_UNxXf8pVeMzMj01iRlw1iMztKvZEi63JLo9_e-e1JWFnSNDZy_2f1XDQTUXrQpRTRWhnOoY6zIfaKt55gkgqsAkxC_AD-qKcSkYDQhYncV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JOesNNtfyZI2AUW5QxJKZgCWeOh6VVbCej6eDPFWz6aDHLc2zeLZ5YxbD0YXyqsRPPpddekXMhnUo0kLmHoVaXJOFLEXRhqLG4kw-FWVhqpPYEyqv-paGZVfan6I1fityqMiTRFq

《工作坊:日常作息分享——酷兒表演以及表演性繪畫》

長達四小時的「文化遷移分享工作坊:酷兒表演以及表演性繪畫」,由以二維、視覺、表演性繪畫為主,關注創作與時間和場域關聯的Bettina Fung,先帶大家從小紙張的繪圖練習開始,從點到線任意塗鴉,接著互相交換,將交換到的圖卡當作地圖,在工作坊場地四處遊走,最後在地上鋪上大圖畫紙,每位參與者以2分半鐘的時間任意在大紙上塗鴉與遊走,展現從繪畫到身體移動的「表達性繪畫」概念。

第二場工作坊由擅長使用大眾文化符碼、肢體喜劇、和對嘴演唱(Lip-syncing),並活躍於倫敦酷兒表演社群的Sam Reynolds,先以影片介紹什麼是「Cabaret」(歌舞表演,是一種具有音樂、歌曲、舞蹈、朗誦或表演的戲劇娛樂形式),接著帶領大家做臉部表情練習,加上情緒,加上走秀,讓每個參與同學練習展現自我,最後分組進行一對一眼神交流,讓同學們體會兩兩直視對看下湧現的脆弱感。

工作坊由兩位藝術家,Bettina Fung和Sam Reynolds帶領。內容著重於藝術家們的創作形式,Sam以變裝歌舞為主要創作形式;Bettina則是表演性繪畫。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APhmtuzGlntF_D_cEe8-4eM_4jIRCOWogeaxNQCoeh7evPU8ZzxT2ue7dxdLwf9AGy1ivSrBz2foggmRaAH5BTyWBNZ_jiB1hP5Xjki-m7XuOVqnZVRyR-fc9SJ3VTi84ra3j0HA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VE7_yp_p5EnnFWRcnISmK90IatUzwHrfLyTk77jx97gwTgmdqP39h7AqaubbEsS8SFex6nBPd6jEogGUgxz8YHxmcT2GOT2RDVfRO7xCqzvnxKEmgijHoEoGsxTKgYPehuY_znof

藉由參與工作坊,參與學生更深入的操作兩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表演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和形態

在工作坊之後,拓展學生對於「表演藝術可以是什麼」的想像。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N2uWpsYrJq4svqQYDPPDw0X2tfIPmVPslG5Eh8F3XWM-oCvqiAwJcjT_owUBgXuD_ePYZbBMWsEwRZrWNmfB58TAeOWLUf6IcGWm6mH7Iqc-dX1t3Rqwx6I0psO6RT2fw-8FUi8R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dMm6oVOm98die3J6xMs7JTrglrNfXpLxafc5A4QoIJdN4XiUP5xEV4379DU9MA1pKZ0TtSifFSCypN9DDFnYnjcFFWaL-TXs3vtyi6eWaw0we1hs7QuaTJXUg7lFgLSqs7JqHRRB

《演出分享與演後座談:棲居,遷移,日常作息》

「棲居,遷移,日常作息」演出,分享Sam和Bettina在新北市永和區駐地創作的成果。Sam以他擅長的「Cabaret」(歌舞表演)開場,他以女性化的裝扮登場,將選用的歌曲、歌詞編入演出中,設計一連串的聲音與動作,甚至最後半裸,這樣生猛且葷素不忌的表演風格立刻炒熱全場氣氛。

Bettina則將這一個月來在新北市永和街上所見,例如水溝蓋、路燈、房屋、招牌等街景拓印在捲軸上,同時進行街道聲音的採集,這些捲軸被隨意地佈置在倉庫空間中,觀眾們紛紛任意拿起來仔細觀看,搭配街上錄製的聲音為背景音樂,在展場任意走動的觀眾彷佛成為表演者般,就像是藝術家所提倡的從點到線、從繪畫到身體移動的「表演性繪畫」。

在演出分享中,兩位藝術家呈現此次參與換屋計畫而發展的作品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KiyY3y7TJiJ3Ch3jglPEPn_Y8rVwIH-ZgUE980oZ7aaxHqlBc0i57NFV_CrLJWjgY-1dhsKaWyAWU5XBxGifiWxCAlBrwArS8nFdbd164Q0OpQ3T0HBKuW8Q9e4GlelVmnaX8g-W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fjXbxMGylXn4wa7lbqZnhXxxw576hccUJJBYxqt_TDnWJ62V_AudqdtMGyXzeZk0b4oMVKWp1P0ZUZxcjJCdoQRhgtpIUJKljPc5yk4NW4WMpMrKI__4kamu4Z19A9paVOqMWU5K

演後座談Q&A,針對兩位藝術家的演出,在演後座談進行意見交換和提問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8IQ52mi22FVsfwzoqmfNPHzEyPure7nT37s3DKfTs8O498gvwCxw1SUaTC3ho9hEIGEhoD-XN1WjNa7Ur2k42Jrvnq6qZf2BkgupxbAXwblF9GPtvKIEeeP96Yjc7PTyr5w608nf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VdMLNHY6XwXD89uNPQz15HQWxhP9UckPaYUmkenNWei2GGcZkGxQR_iDeNvPRpYLrSP4D4xzbvoMPCDXAoXBunnDKsiZ6kwKTSzewOI8g5TdBsSWsEutyKjeQGXeiNe2TbiOKEAq

藉由欣賞演出分享,參與學生將講座以及工作坊習得的內容做串連及總結,驗證文化遷移實際上操作的成果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clMc10-Sg9-ZkuSAbUTaim8HSp0kOz0eMAqRFx2Y5ASi6TVyWqLrc0SCrksyCOmEONWIp8x6Dh1QbTXss4RM7sr7OrCZgZkCHtJZi-Xh41yBpRdv9LvZZCWHsSi-64OYIla3bCFH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ndii0aqn8SHGDBGh05WPpO5--uEY_NesHyqnejxo2GSE1ssJL4KSofupfEqc_0ePOINrJwu04Van-1tG6UcMRHrlbdVtJZOaRvkrrVLoiQxwzxttqTE4cTdjuuY82biGDSpDF1TF

  計畫主持人何怡璉老師在演後座談回應,此一呈現正好提醒我們「表演的彈性」,打破我們對表演既定的框架。觀眾也回應,表演藝術不只是在戲院裡的「高大上」形式;表演藝術也可以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想像;而日常所見也能成為藝術的創作。摘錄部分學生回饋如下:

學生回饋:

應數112 魏加妤

  換屋計畫強化了各地各國的人們的交流,更多的分享和實踐,也許有衝突和兩難之處,也能創造出奇妙的火花。

  陳孝齊老師說過有日本人去住他們那邊幾天,語言不通,起初也不認識。最後那位日本老先生還表演以表感謝,還介紹了其他人去住酸屋看看。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這是種奇妙的緣分,相遇然後交流,到彼此有了連結,相信對彼此都是難忘且獨特的經驗,我可能一生都會有這種體驗。

劇藝 112 劉俊宏

並不是別人定義怎麼去宣揚自己想傳達的事物,其實勇於探索自我的可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理念,也是為社會發聲的一種形式。

晚上的作品呈現看到了許多我一輩子在台灣可能都不會看到和不會想到的東西,真的是讓我很驚喜。

應數108 謝書涵

學習到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學習到了一些之前沒接觸過的東西,像是“酸屋”這樣的藝術型態。

外文111 廖芳愉

藝術家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挖掘出好多我們所忽略的,也許只是很普通的、一瞬間呼嘯而過的聲音都可以成為他們創作的一環,雖然從很早就知道,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但往往都無法將我們的發現應用在生活與日常中,這也許需要練習。表演力亦是我在此次工作坊中學習到很重要的一點,細緻的觀察過後也得學會如何去表演出來、傳遞給世人,透過這次的工作坊,我也有進步了一點呢!

劇藝110 王欣欣

印象最深刻的是sam的酷兒工作坊,因為藝術家sam的表演我從來沒有看過,也是第一次看Cabaret的這類表演,起初感覺非常的shock,但是當我正在融入到工作坊的練習中,以及觀看了sam的表演後我會發現他們的表演都有自己的用意,他們都在非常賣力的演繹出作品真正的內涵。

我在此次活動中學習到,只要你有想法,藝術就可以在任何一種空間下被演繹出來。任何私人性的空間都可以置入公有化的思考,人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空間。同時我也發現了臨場藝術的魅力,那種在地化的呈現我非常喜歡,即能展現作品本身也能充分融合在地文化與獨特的風景。

企管108 楊亞霖

每位藝術家在各自的領域深耕, 能與他們互相交流覺得很珍貴

海科112 王郁仁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SAM上課的部分。因為他讓我了解甚麼是DRESS QUEEN,也讓我知道其實就算是表演者也會有沒自信的時候。

社會109 盧耕如

下午場Sam老師帶我們走秀、眼神接觸。相關的練習其實有些活動有做過,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老師會直接點出我們的小害怕,而且也會給我們很多的鼓勵,整體氣氛很融洽,讓我很喜歡。

資管112 鄭惠方

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的藝術家演出呈現,表演者們的表演都非常深入人心。第一位運用非常靈活的肢體語言及豐富的表情去傳達每一個情緒,將我們帶進他的故事中,能夠從他的眼神、動作等去了解他所表達的訊息,讓人感觸特別深。 而第二位表演者運用簡單的道具及我們所熟知的聲音將我們帶進故事中,藉由我們生活隨處可見的事物傳達她所觀察到的景象。

我了解到,人可以運用自己的肢體及表情傳達給觀眾訊息,甚至將自己的情緒感染大家。同時,也可以運用簡單的道具引起大家的共鳴,讓人聯想出更多不同的世界。

社會110 黃溒頷

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場,因爲sam真的放很開,敢在大衆的面前進行誇張的表演。還有捲紙的表演,她用錄音和紙上的景物來表達她所認識的台灣

以前我都覺得表演藝術是一種很無聊 浪費時間的東西,但在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後 ,我看到了台灣的藝術家透過藝術交流增進彼此的情感,看到了cabaret將他對自己的自信展現給我們大家看,還有bettina用線條的方式將所看到的表現出來,更用各式各樣的線條述說了台灣的故事,我覺得這次是一個非常棒的體驗。

資管112 葉家妤

Bottina的表演對我來說很特別,在過程中我覺得我回家了,那是我熟悉的新北市,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熟悉的車水馬龍、熟悉的國台語......熟悉的一切-我的家。

李希然

在上午的講座中,我感受到了兩位藝術家兩個角度層面對於空間的處理——台灣視角與英國視角,有所不同,卻又有著緊密的聯係。

上半場主要從台灣的視角開始展開議題,講者結合了自己的具體經驗,為我們闡述了他有關“空間”的看法,也讓我們更近一步的去觀察空間的私密性與公共性,並引導我們去利用它。因此也引發了對於藝術的效力的思考,在兼具公共性的同時也要存在自己的私密性。市集可以作爲一種處理空間的方式,並帶來諸多的活躍度與體驗感。我從中漸漸感受到,藝術的交流與發生是偶然的,是超越語言、民族的。生活是現在式的,平面影像的生活需要被破除邊框,而不是一個“沉浸式”招牌就可以囊括的。

下半場的藝術家為我們介紹了英國當代表演的風景。通過講者的敘述,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了何爲“Live Art”,而不單單只是理解為單薄的“行爲藝術”一詞。它强調真實、當下與辯證,從而幫助我們回應當下的空間,開啓新鮮的想法。它前衛、小衆,卻又不乏根植於人類情感深處的根基。一直以來,藝術的社會責任一直是困擾我的一個話題,尤其是“行爲藝術者”存在的意義也令我困惑良久,而在講者的敘述中,所舉的一個例子讓我找到了答案,即Tania El-khoury的作品Garden Speak。在這部作品中,Tania使用了一種挑戰三觀的前衛方式,讓我們在震撼中瞭解了敘利亞的内戰,它不爲政治呐喊、不爲秩序撐腰、不爲不義批判,就只是單純地想要記錄、描繪某個時刻真真實實發生的故事。它無意讓你悲傷,如若使然,那只是它的本色。而也就是這樣一種具備“無用之用”的藝術形式,讓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自己的聲音。

  .你以爲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嗎?

下午的工作坊與晚間展演,讓我們認識了兩位可愛的藝術家—Sam與Bettina,讓我第一次切身融入到一種前衛的、大膽的藝術風格中。在這段時間中,我被一次又一次推翻了對於表演的舊有認知,也在不斷的刷新著對於程式化規則的態度。首先是Bettina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了空間的概念,也對於舞臺空間與任務調度的安排與場面感有了新的認知。演員之于舞臺,就好比綫條之于紙張,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與感情控制,就會構建出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而在晚間Bettina的表演中,我在這份真實中被牽動了内心,耳邊的眼前的一切都那麽熟悉、那麽真實,卻具有從前不曾察覺的美感。而在與Sam的相處中,我更開始願意去開發我自己,與自己的身體磨合,而丟掉“角色”帶給我的盔甲與假面,嘗試去做得更加真實。曾經認爲某些不雅的元素,在經現場的觀賞與思考中,我慢慢覺得更像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如果說Bettina的藝術是一種描繪,Sam的表演傳達給我的感覺像是一種宣戰,“聽著吧世界,我絕對不會向你妥協!”。他瘋狂,卻不僅局限於此,在他的表演中,我會得到極大的力量,想跟他一起去戰鬥、去挑戰那些陳規準則、決不妥協。

劇藝110 王以珊

人都是孤單的,一個人孤單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然後一個人孤單離開這個世界,但人也都是害怕孤單的,所以在一個人來又一個人走的過程當中,同樣渴望與彼此產生連結。

我想,這樣獨立卻又需要連結的概念,正是酸屋計畫的訴求,特別將連結的場域設定在“家屋”,是非常匠心獨具的巧思,我特別喜歡講者對家屋的解釋—日夢的場所,連結內在的精神性,在此居住,在此生活,在此作夢。

家,是一個人最真實存在的地方,因為在家,不需要偽裝,不需要面具,家乘載了一個人最真實,最赤裸裸的全部。用這樣的自己,與人連結所建立的關係,也是最真誠的,而這樣的真誠,伴隨著的也不只是陽光明媚的一面,畢竟太過真實總不會是最完美的,講者透過“酸”這個概念,呈現了家屋內真實的複雜。

酸,是批判的尖銳的,是心酸的是有壓力的,但也是可以被淚水和汗水中和然後治癒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正是如此的真實嗎?因著彼此的獨立,我們會互相傷害,但又因著彼此的孤單,願意放下自己,用淚水與汗水去彼此成全。

講者提到,酸屋計劃最根本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私有話的空間中,融入公共性的思考,於是在擁擠混雜的永和區,一條“此路不通”的路上,建立了一個這樣的酸屋。

在這個空間中,是一段集體藝術創作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者在偶然間,接待了一位日本非常資深的舞踏藝術家,這段看似偶然,卻又似是必然的相遇中,讓語言不通的人與人之間,透過藝術有了更純粹的交流,最後建立了美好的關係,不只造就了美好又精彩的演出,更在交流中,堆疊了珍貴的友誼。

講者說,別總是走在那些地圖上有畫出的路上!

藝術往往是,越是此路不通,越是要走此路,身為藝術家,越是不能走的路,越是要試試看。

雖然這個計畫,經歷了一些失敗和挫折,但我想,這些不也是人生中避免不了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來,其實失敗與挫折,也都是藝術表達的其中一部分不是嗎?

 

  中山新聞以「臺英交流Eye-opening 劇藝聯手換屋計畫探索新興藝術形式」及” Taiwan-UK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exchange in Pier-2 Art Center”為題,刊登中、英文新聞稿,連結如下

中文新聞稿連結: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220968,r2910.php?Lang=zh-tw

英文新聞稿連結:

https://www.nsysu.edu.tw/p/406-1000-221364,r3244.php?Lang=en

短片記錄:

https://www.facebook.com/artistshomeswap/videos/605172293567807/

共編網站紀錄: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oAA7-RsM33w4mVvI6minZFJOpW5KZQIP6whnl9FFdZ6au3-aQiTKDHLRXIk6eXz8_flmBNQLnfy6AA4OMq_S2Nx93TGtQnah2RV-zL1T0EG7ZWp3FaP1QQLqtJKvFU7qicq-udFv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YP2a5uHqn42dmPnp7SAItV3qr3xpKKgTE1cCLTY_JcrDdgqTHfIm8W3SOJhMGrEc_CSzAARbgimuquLksOnv4s0tO_kFXbsNw2ZOi7bPmVQb4-Qjppv_O3KWudXT2TDUvU_gc-2p

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 (持續編輯中)

https://sites.google.com/g-mail.nsysu.edu.tw/performanceartintourban/活動紀錄/台英表演藝術-換屋計畫?authuser=0

當代劇場與展演

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ntemporary-theater1081/心得專區/換屋計畫/以珊?authuser=0

問卷回饋30篇(掃描檔請見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_1XD1L9EGiXS3bZshn2w9TY37wiHNQP?usp=sharing

檢討與建議

  感謝計畫資源,讓中山學生與高雄市民得以理解日常生活的細微,如何展現在藝術創作上。也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呈現,以及演出後的交流對談,開拓學生對於藝術的認知與理解。唯整個計畫執行上有許多瑣碎的事物,在課程規劃前並未預想之,建議可增加工讀生的費用,進行更完善的處理。

  感謝計畫資源,讓參與學生得以深入瞭解戲劇娛樂形式「Cabaret」以及從繪畫到身體移動的「表達性繪畫」,學生回饋高滿意度,唯報名人數出乎預期,因此之後多借了一個場地,之後應事前預想到此情況,提前規劃好場地,並與工作坊老師告知協調。

  感謝計畫資源,得以讓本校師生及高雄市民對於歐陸新興藝術領域,有所認識與理解。儘管世界瞬息萬變,透過藝術滋養的身心,才得以立不變於萬變,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引薦歐陸、亞洲藝術趨勢與潮流之機會。

  此次與駁二國際駐村的合辦合作愉快,開啟未來更多可能的合作,是此次微學程的附加效應。

  因為微學程的資源挹注,才能夠讓臨場藝術,視覺藝術與劇場藝術的跨界從推廣講座到實作工作坊到展演,非常具體的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精神與開啟對自我的探索與自信的建立,對教學上有很大的幫助。

  並且四位藝術家的現身是最直接和最具有說服力,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夠多元發展、初次看見國際藝術節的多樣形態、表演性繪畫的轉化生活到藝術創作、酷兒表演的勇氣,帶給學生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