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性戲劇與社群教育微學程 |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說明:
本學程以引進在西方實行多年的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並依照本土脈絡及框架,將其進行在地轉化實驗。除了介紹創作性戲劇在英美的起源歷史、理論辯論、以及典範轉移之外,還要引進其實際操作方法及體系,從知識到實踐,讓學生理解創作性戲劇的定義、方法途徑、應用層面跟教育目的。藉此,實驗其運用可能在兒童藝術教育、語文教育、社區教育以及社會企業的諸多領域。
「創作性戲劇與社群教育微學程」107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二)」,該課程授課老師為劇場藝術學系何怡璉助理教授,探討表演藝術如何社會實踐,以「左營」為探索的場域,探討表演藝術如何社會實踐,透過「城市遊戲」和「跨領域的工作坊」,例如表演實驗室,行動藝術,即興,詩歌,戲劇,等等形式,親身體驗在地人文地景,去了解每個人在社會此「舞台」,所扮演的「社會演員」之角色與功能,讓受到較少關注的議題和群眾的故事或潛規則被聽見與看見。
107學年度第二學期還開設了「戲劇構作(一)」,由劇場藝術學系許仁豪助理教授教授,介紹戲劇構作職位以及工作範疇在西方的起源及其歷史變遷過程,並讓學生反思在目前台灣的戲劇環境當中,戲劇構作應該負責起什麼樣的工作職掌呢?在課程以外,許仁豪老師以左營果貿社區為基地,邀請了經驗豐富社區劇場工作者曾靖雯,在果貿社區歷時三月進行劇場課培訓,讓學生從旁觀察協助,理解社區劇場的組織,並理解藝術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同在地的社區發生連結與關係,以現在的時間節點重新反思和回顧社區的發展和流變。從個人的生命經驗作為起點,以劇場作為媒介,思考個人與場域的的關係,以及劇場在其中能夠扮演怎樣的角色。並在2019年5月31日進行了「果貿社區媽媽劇場」的展演。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設了當代劇場與展演」,由劇場藝術學系何怡璉助理教授授課,引導學生去思考劇場與當代生活及社會的連結,在當代媒體生態(手機、網路、電影、電玩)劇場之必要性。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讓學生能夠了解當代劇場藝術的趨勢與歷史演變,才能幫助「自我定位」,找到自己的「中心、重心」,同時也能夠了解不同的表演分析與方法,訓練觀看與分析表演的邏輯、批判的能力。具體做法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亞陶和布萊希特開始,通過讀書報告的形式對當代劇場的代表人物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隨後引入當代的戲劇獎項「易卜生戲劇獎」、「舞踏」、「行為藝術」等當代劇場藝術相關的展演形式或獎項,通過教師講述和學生自己的補充閱讀將這些轉化成更加輕鬆活潑的文本展現方式。同時還有帶領學生參觀「不正經調查局」和「換屋計畫」,讓學生通過報導的方式對這些展覽進行歸納和總結。
同時何怡璉助理教授同時開設了另一門「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的課程,讓學生走入城市生活之中,本學期立足於鹽埕區,每節課通過對鹽埕地區的不同街角巷弄的探察,讓學生了解鹽埕的歷史和生活的變遷,讓學生在這之中產生思考,培養從情境分析到藝術行動的思考路徑,課程希望同學能練習走出校園,化城市為教室,讓學生直接走入社區,學習田野訪談,並透過調查得到的資料進行劇場展演創作。
(二)亮點特色
與教師及學生相關的計畫成果亮點特色
「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二)」 設計核心是「跨領域,重研發」,以學生的實作為主,因此上課教室進入左營當地地景,授課教師邀請多位劇場工作者傳授實戰經驗引導實作,學生們從中學習到如何從在地歷史,社會脈絡,出發的表演創作方法, 並和當代劇場的特定場域創作接軌進行實作練習。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穿越魔幻舊左營」的移動式劇場,「穿越魔幻舊左營」的移動式劇場的展演,基於對左營地區的了解,學生分組在舊左營的巷弄間進行「城市遊戲」工作坊、訪問地方人士和店家、創意激盪,彙整成漫遊者劇場演出,並透過實際學習規畫演出製作、排練、小組合作討論,以學生自主、培養跨科系、跨領域合作,去擴展學習的方式,最後以移動式劇場的展演表現了左營地區的歷史與生活。
「戲劇構作(一)」在課程中以謝鑫佑的小說《五囝仙偷走的秘密》改編成戲劇作品為實際案例練習,讓學生從戲劇構作的角度思考並提出改編的建議作法。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充分進入小說改編的脈絡知識以及方法,在課程搭配相關業師以及學者進行演講或是工作坊,讓他們能有更完全的訓練。系列講座包含小說家謝鑫佑現身說法創作緣由,覆鼎金掃墓團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講述覆鼎金公墓群從發現、保護到後來拆遷的過程,劇評人協會的吳思鋒演講戲劇場刊跟文字溝通的重要性與可能作法(戲劇構作必須擔負起創作者與社會受眾溝通的橋樑腳色)。另外安排了差事劇團的鍾喬(台北文化獎得主)進行民眾劇場的實作工作坊(如果要把現實生活的議題納入戲劇,可能的作法);周慧玲(《五囝仙偷走的秘密》已經確認成為衛武營首度製作的大戲,周慧玲即是編導)進行從小說到舞台的改編工作坊;耿一偉(衛武營戲劇顧問,由他傳授實際操作場域的經驗)進行時空編排工作坊;還有侯薏(英國合格心理治療師)進行一場心理與戲劇人物腳色建構的工作坊。整個課程從理論到實踐,從學院到實際業界,讓學生有一個全方位學習的機會。
同時,果貿媽媽社區劇場的培訓過程,其中前三次課程以身體開發為基礎,聚焦在身體運用,從簡單的動作傳遞開始,讓在場的參與者們圍成圓圈進行動作的循環傳遞;隨後由老師解說引導參與者表演自然界中靜態的花鳥雲雨,以肢體呈現它們不同狀態,最後表演了生活中具體的場景,將在場的參與者進行分組,以照片的模式展演了「果貿菜市場」的一幕,並在後面的展演中加入了對話與台詞,再現生活中的片段。此時的身體開發更加適應劇場的活動與日常相結合,且由於參與劇場的社區居民年齡層較高,此時身體開發的過程是更輕緩、生活化與日常化的。同時也對在地居民的生命經驗進行生發,將人與社區的關係以藝術的手法展現出來。
「當代劇場與展演」課透過對當代劇場的介紹與梳理,讓學生理解劇場和當代生活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劇場的重要性,學生從亞陶和布雷希特出發,對當代的舞踏、戲劇獎、行為藝術幾個方面進行了梳理與考察,並就此做出了作品。(後附成果鏈結)
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ntemporary-theater1081/首頁
「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本學期課程立足於鹽埕區,在鹽埕的巷弄讓學生自己摸索過去與現在的關係,本次學生基於對鹽埕的探察,將鹽埕的街角巷弄和崛江市場作為主要的「舞台」,通過帶領旅遊的模式,以時間為主題,帶領觀眾走入巷弄之中,重溫了舊時兒童遊戲,著力展現了時間的流淌。同時設計了警匪遊戲,以鹽埕舶來品走私的時間作為歷史背景,以遊戲的方式將觀眾帶入進歷史背景之中。通過表演和藝術化的方式再一次展現鹽埕區的城市變遷和庶民生活史。(後附照片及成果鏈結)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