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高雄學

國立中山大學108年度高教深耕教學創新計畫結案報告

共學群名稱:高雄學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高雄學」共學群包含三大系列課程:「社區文創」、「在地安老與社會設計」與「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期望帶領同學看見現代城市輪廓背後所蘊藏的庶民生活與記憶沈積、小社會基底裡川流互動的普常要素、時空交錯套疊的濃厚文化紋理,以及替代行動方案的在地思維。

  「高雄學」共學群的教學設計強調實作與實踐,場域涵蓋中山大學校園、哈瑪星,以及向外擴的旗津、鹽埕與南鼓山。藉由課程,我們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感受社區生活的脈動,理解他們關懷的公共議題,並挖掘內存於常民生活的智慧與價值。希望以場域專案交織跨域主軸,培力同學成為「轉化型知識份子」,具備搭建「地方知識」與「學院知識」溝通渠道的能力,促成不同知識體系的遞迴循環,最終達到相互加成、彼此互惠。

  「社區文創」系列課程透過文獻閱讀分析、實作,考察社區文化活動與能量,思考社區中的人們如何認知、想像和組織自身的文化,進一步思索如何與文化產業互動與型塑,進而反思當前社區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實作內容含蓋了社區故事調查、拍攝與書寫;發展社區遊戲APP、導覽活動;同時製作各種可能的藝術形式再現社區文化。

  「在地安老與社會設計」的課程設計除了強調在地性,以設計思考為策略,發展適合在地的創新專案,同時聚焦跨齡互動,藉此培育地方高齡服務整合性人才。實作專案側重地方知識交流、傳統技藝傳承,翻轉高齡者為「被服務者」的刻板印象,達成活躍老化的目標。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涵蓋的實作議題包括海岸管理、能源轉型與食農永續,課程均結合實作,透過思辨討論與分析、實際體驗、規劃與執行等方法,培養學生面對理解與解決當前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

  三個性質互異,但關懷對象與發展願景一致的微學程,共同組成了致力於地方文化的復甦與保存、高齡長者的照護與服務、環境永續與能源再生等議題的共學群。在這之中,學生們將會走入社區、印證與應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了解學問與實務的差距並累積相關經驗。

  這些經驗都將成為他們在離開校園後最珍貴的資產,因為在修課過程中,會面臨到許多難題,例如為高齡者設想一個適合的起居空間、確保其身心都能受到妥善照護。這不容易,年輕學子必須要先能同理長者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而這些在生命經驗之外的問題一開始其實是抽象、空泛的。不過,在教師、業界師資的帶領下,結合實際場域的走訪與互動,學生們在討論過程中激盪創意,展現出一項又一項創新的企劃提案。我們認為,這是高雄學共學群規劃的初衷,學生在此得到的不只是學分數,更開拓了視野與格局,替未來的路途奠定了穩實的基礎。

  接著將分別敘述不同學程在這個學年度所做的工作。

1.社區文創學程

       107學年度第2學期及108學年度第1學期共開設兩門課,分別是「走讀鹽埕」與「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_文化組」。

    「走讀鹽埕」是中山大學「社區文創學程」新增的選修課程之一,結合社會調查與影像製作,以高雄鹽埕作為觀察、採訪和報導的現場,透過跨領域合作方式,以口述歷史、影像採訪,採集鹽埕的在地故事,並透過影像和文字記錄鹽埕在地的人事物。本課程所採集的故事,同時成為同學期(107-2)社會系、音樂系和劇藝系跨院合作,構思「2020鹽埕在地故事劇」的劇本基礎,亦為中山大學繼2017年首度自製旗津在地音樂劇「大海的女兒」之後,再由社會系、音樂系和劇藝系跨領域合作,作為中山大學在地故事劇二部曲:「七賢三路酒吧街」的基礎調查。

    本課程將由四位老師共同授課,其中王御風、李怡志和孟昭權老師,於2012年後即開始合作「紀錄旗津哈瑪星」課程,而王梅香老師從2005年開始進行「台灣美援時期歷史」的考察,並進行社區的報導與書寫工作。四人於2017年合作「報導文學與社區發展」課程,該課程的成果作為 2017旗津在地故事劇「大海的女兒」的基底,透過「報導文學與社區發展」建立起「社區文創」運作模式,從社會調查到藝術創作的跨域共構,將繼續在「走讀鹽埕」課程中發展和深化。

    透過本課程的實作,同學可以學習鹽埕在地的歷史文化、社會調查的方法、影像採訪的技巧,以 及影片腳本的書寫策略。學習者於課程中主要有三項工作:

一、高雄鹽埕的歷史踏查。

二、鹽埕社區的實地探訪。

三、口述歷史與影像處理的基本介紹。

  第二門課程「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以「哈瑪星」作為社會調查的場域,配合鼓山國小的「學校本位課程」,承繼興濱計畫的架構,從文化局的「山、海、鐵、町」四大主軸,發展出學校本位課程「山、海、驛、町」,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指標。本課程與鼓山國小期待透過地方參與,藉由在地故事的述說,保存與活化哈瑪星文化地景和歷史記憶,進而促使居民認同在地的文化保存運動。

  在本學期,主要透過以下的課程進行,完成校本課程「文史小書」的製作。首先,訪談家中的長輩,聽長輩說哈瑪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家族史、家族記憶,讓小學生化身為小記者,訪問自己家中的長輩。這些口述記憶主要作為後續課程的發想材料,讓小學生將家族記憶轉換成文史小書的故事。其次,透過實際的濱線踏查,讓小學生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哈瑪星歷史,同時拜訪鐵道故事館,理解哈瑪星交通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最後,進入「文史小書」的製作課程,持續進行一個月的時間,透過「世界各國繪本介紹」、「如何製作繪本」到「動手做哈瑪星」的繪本,小學生完成自身的創作。

2. 在地安老與社會設計

  107學年度第2學期及108學年度第1學期共開設兩門課,分別是「高齡服務設計-生活風格企劃」與「老年學社會實作」。

 「高齡服務設計-生活風格企劃」課程的授課教師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蔡妤珮以及高齡醫學專長的羅玉岱醫師,並邀請國立中山大學學務長楊靜利教授、樹德科技大學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黃棨楠助理教授、職能治療師蘇姵綺、莊晴妃老師參與、分享跨界經驗。

  本課程針對高齡人口之生活型態進行解析與重構,從了解一個人與世界關聯性的「Business Model You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進行診斷,並以生活風格為區分,界定各種社會階層的高齡者,在年紀增長過程中,會面對那些的挑戰與限制。因此,本課程以活躍高齡為目標,思考人生如何被「設計」,藉此形塑獨特的生活風格以及打造新型態的服務與商機。

  除了吸引了不同科系的學生參加,也引入醫療業界專家臨床經驗與高齡者的真實意見,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不同科系及領域的學生和高齡者在進行企畫建構、深度討論的過程中,援引進他們所學專業的知識、經驗及概念,使得這門課程在培育學生「企劃」的核心能力同時,能夠將想法落實到現實生活中,為社會謀求福祉。

  這堂課從一個高齡者找到一群生活設計師開始,從揭露出已經至少走過半個世紀的人生最高機密(個人商業模式圖)出發,在迷霧當中找尋彼此生命的課題,生活設計師透過檢視高年級助教的核心資源與價值觀,加入新時代的工具、科技與思維,為他們設定航向第二人生的新獲利模式。

  在跨代的課程設計中,如何讓三代(學生、教師、高年級助教)間出現互相激勵與學習的機制成為本次工作坊教學規劃最大的挑戰。以設計思考與服務設計為穿針引線的社會創新工具實作,延續與楊靜利學務長在社會老年學的教學成果,結合了兩位背景迴異的教師,蔡妤珮(社會設計)與羅玉岱(高齡醫學),以「活躍高齡」為目標,相輔相成的將高齡醫學領域知識轉化為專案設計挑戰。再將多年的臨床的經驗轉化為歷程中的設計準則,並邀請職能治療、視覺設計、敘事力的專業教師:蘇姵綺老師、黃棨楠教授、莊晴妃老師給予陪伴與知識性的支持。囊括各種目前多樣且有爭議的高齡觀念進行跨代的討論,共創出這個工作坊的世界觀,回到以人為本的初衷。

  工作坊希望可以於挑戰所有人的「安逸感」,並且以旗津開創基地的在地資源作為驗證場域。課程大致上分為三個主線,第一部分為以設計思考方法論為歷程,引導學生檢視現況(Understand)與重新定義問題(Problem Refinement),讓學生練習在一般訪談語義背後的需求探索,以「深度洞察力(Insight)」找到發題的缺口,並且提出讓高齡助教(使用者)也驚艷的出其不意切入點,學習從設計與視覺的觀點檢視方案的全面向,激發團隊在敏捷工作與創造的實力。

  第二部分設計挑戰,由羅玉岱醫師發題,定義「生理、心理與社會」的功能健全為健康,而不是以疾病為判斷基礎。這對部分高年級助教與學員產生很大的衝擊,也開始反思,什麼樣的人生是我們想要的?同時,蘇姵綺老師以職能發展的「年齡演進」生活轉變情境,讓學生了解衰老與失能絕非同義詞。兩位老師全時投入學生不斷的專案實作,導入案例與情境重新思考問題的本質與團隊提出的方案是否兼顧了個案的個人功能平衡感。

  楊靜利教授的演講《人生何時才開始》,針對國外及台灣社會的退休議題來探討,也從雇主、個人、政府(勞動市場)三個角度來分析延後(漸進式)退休的優缺點,協助同學認識、想像高齡者在生活方式改變後可能要面臨的問題。

  第三部分則以生活風格企劃為產出標的,導入四部不同時代的高齡議題電影作為案例引導,引發學生對於高齡者生活情境的共感。

  期中與期末檢核以設定創業構想、廣播節目與專題報導文章為成果,邀請品牌顧問黃棨楠教授與資深媒體人莊晴妃老師來收斂專案發題階段與設定產出實作發題,提出價值主張與品牌風格的構成要素與品味敘事力創作指南為方法引導,善用視覺思考工具如:心智圖、願景故事圖、商業模式金三角等設計工具,成功地讓學生能夠在工作坊期間以創意製作與專題報導形式完成本次生活風格提案以回應當代數位媒體傳播的即時性與時效性。

  「老年學社會實作」課程的授課教師為社會學系楊靜利教授和吳涵瑜兼任講師,以及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羅玉岱醫師;並且邀請到聖功醫院社區健康部居家服務組謝宗都組長、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陳柏宗助理教授、方雅柔社工師、黃惠芳營養師等人分享專業經驗。

  跟隨著全球高齡化的趨勢,台灣自 1993 年起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數的7%,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 (Aging society) 標準,並於2018年3月則正式進入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老年人口比率達14.05%(約331.2萬人)。

  為因應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歐盟設定2012年為「歐洲活力老化與世代團結年」(European Year for Active Ageing and Solidarity between generations),強調唯有代間合作才能面對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

  反觀臺灣對「代間議題」仍然十分陌生,「代間」的概念對臺灣多數的人而言似乎仍停留在有血緣關係的祖父母、父母、子女及孫子女之間。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加上近年來「少子高齡化」,人口與家庭結構的改變,對社會各種層面都造成相當的影響。當歐美已開發國家針對與「代間方案」有關議題蓬勃進展的同時,身處快速高齡化與家庭核心化的臺灣社會,似乎也更加需要加強代間議題的教育與討論。

  因此當2019年國中會考作文以安排沒有血緣關係、不同世代的人共享居住空間,藉以部分地解決年輕人因買不起房子而蝸居,以及高齡者獨居缺乏人際互動的延伸問題之「青銀共居」為題目,希望國三學生闡述自己的經驗與看法之際,中山大學社會系「老年學社會實作」課程,首先在五天課程中,將透過邀請不同領域的老年服務工作者,從個人形象、食、衣、住、行、育、樂、功能、心理與生命價值等多元的老年社會議題,先藉由簡單理論講述以及實境經驗分享,帶領學生認識年齡增長再不同層面所產生的變化與面臨的挑戰。

  謝宗都組長請學生試著寫出三種層次中關於老人的想像,分別是「老年人的生活景況」、「家庭中的老年人」、「環境中遇到的老年人」;並以正向經驗進行陳述,例如慈祥、可親等。同學們分組討論出的結果相當多元且各異其趣,像是「樂於照顧晚輩」、「惜物愛物」、「擇善固執」、「精打細算」、「拚經濟」等。藉由這樣的練習,嘗試整理出自己心中對於長者的印象後,講師接著分享實務經驗,協助大家勾勒出高齡者真實的生活圖景。

  陳柏宗老師以「高齡者家在何方」為題,從家庭環境的功能與構成談起,分析老人居家環境的安排、住宅類型以及終生與智慧住宅規劃等議題,幫助同學理解人在年齡增長之後在「居住」這個層面各種差異的需求。

  此外,每一個單元議題都搭配由教師精心設計的實作活動單元,讓學生將理論與感受整合後進行問題解決之練習,再由教師作回饋與引導。最後將由學生選擇不同類型長者所需要解決的多元社會議題為主軸,設計成果展出。

3.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

  本學程透過漸進式的學習架構,探索如何在社區、都市、國家乃至全球等不同的空間尺度,透過根本性地改變土水與能源使用、食物與農業型態、建築與交通、生產與消費模式,發展轉型的可能性,以邁向永續、低碳非核、繁榮在地的經濟與生活型態。

  107學年度第2學期及108學年度第1學期共開設四門課,分別是「參與式民主導論」、「環境社會學」、「計畫學導論」以及「海洋與海岸管理」。上述課程內容涵蓋基礎知識的深化、連結議題的實作練習與民主參與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在面臨當代的環境問題時,能有議題思考、分析與實際規劃、執行解方的能力。

  在永續環境議題方面,包含108-1由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所開設的「環境社會學」,並舉辦了一場由英國學者帶領的迷你工作坊,以及一場與日本福島大學師生的環境交流。

  本課程上半學期著重於提升同學認識與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下半學期則聚焦於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延續106-2、107-1的永續食農系列課程,行動場域從校園擴展至社區或城市。在期末,各組同學提出針對能源轉型、空汙治理、海廢與循環經濟、永續食農、轉型城鎮及環境運動為主軸的提案報告,也藉由分析和具體的參訪行動,回應在面對當今複雜難解的生態環境衝突時,如何成為積極的環境公民,探索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出路與可能。包括檢視資本、國家與公民社會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或衝突,討論綠色經濟、環境政治、環境運動等可能驅動的環境變革。

  另外,課程也包含一場【能源轉型】台日跨國高等教育交流活動,及一場「邁向循環經濟」國際迷你工作坊,透過與日本福島大學師生、英國學者的互動,了解國際環境情勢,同時省思台灣如何借鑒國外的案例,發展在地的環境因應對策。

  在能源民主議題,106-2由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李翰林開設的「參與式民主導論」,結合參與式民主理論介紹、公共議題分析、實際審議活動的操作演練,思考面對能源議題,公共討論和政策過程更民主的可能性。

  此課程著重在能源民主中極為強調的「參與式民主」。由於政府紛紛成立嘗試在行政程序中放入公民參與的元素,除了公聽會和說明會外,還加上聽證會、公民會議或參與式預算等各式各樣的模式。課程透過「城市能源轉型」的實例,引導學生對於政策進行觀察、思考,檢視政策背後的歷史脈絡,並梳理與轉譯相關政策,界定議題之利害關係人,分析其論述之正反辯證;結合「烏托邦賽局」桌遊,了解不同政治制度下可能產生的社會現象;藉由實際模擬公聽會、世界咖啡館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公民審議場合,了解不同模式的舉辦方式與差異;再加上實際參與觀察公民團體舉辦的活動,了解利害關係人的想法。

  經由各式各樣能源相關議題的體驗及討論形式,培養學生梳理公共議題的脈絡,並藉由蒐集政策相關多元意見、界定利害關係人,思考公民審議在政策制定及分析中可以扮演的角色;理解不同公民參與模式的差異和協助、觀察審議活動,學習審議式討論,拓展參與式民主的實踐想像,與提升公共審議的素養。同時探索能源轉型與參與式民主之間連結的可能性。

(二)特色

1. 社區文創學程

    透過「走讀鹽埕」和「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各自完成課堂的成果,前者由修課的大學生以分組進行方式完成10部在地歷史與文化的影像紀錄,分別是:

  ①《吸收日月「金華」》:介紹鹽埕的老店家金華火腿。

  ②《埕人微醺:吧女與酒吧街》:介紹冷戰時期高雄七賢三路因應美軍渡假而發展出來的酒吧街,以及吧女的生命故事。

  ③《小李湯圓的故事》:介紹鹽埕的老店李家湯圓的創業故事。

  ④《七十年的持續迴游-烏魚子的故事》:介紹鹽埕的老店家正味珍烏魚子,拍攝烏魚子的製作過程。

  ⑤《婆婆吃哪家》:介紹鹽埕的婆婆冰「分家」的故事。

  ⑥《那些年,在堀江跑單幫的日子》:介紹鹽埕堀江舶來品的歷史。

  ⑦《鹽埕角頭風雲》:介紹鹽埕的地下社會(黑幫)。

  ⑧《重生之金:金仔店重生計畫》:介紹鹽埕新樂街的金仔店,代際之間的傳承。

  ⑨《傳承數載的十里茶香》:介紹鹽埕的老茶行(香茗茶行)。

  ⑩《零負評的名人鐘錶》:介紹鹽埕零負評的鐘錶店。

  後者則是由大學生和不同教育層級的小學生協作,加上文史導覽和文史小書製作的專業師資,大學生協助小學生共同完成50本的哈瑪星文史小書,為小學生各自的家族記憶、生活經驗和哈瑪星歷史留下紀錄。

   透過兩門課程的進行,本課程也將課程進行過程中的資料上傳到「記憶高雄」資料庫,分別有響應式網站和兩款APP,前者作為查閱哈瑪星歷史的參考網站;後者可作為哈瑪星的口袋導遊。

「記憶高雄」資料庫-哈瑪星

鼓山國小六年級學生繪本小書

2. 在地安老與社會設計

        在「高齡服務設計-生活風格企劃」在五天課程中,有41位年輕學子展現出絕佳的洞察力與超齡的同理心,和9位跳脫出生命框架、願意與大家共享情感經驗的高年助教,譜織出一首美妙樂章。而參與工作坊的成員們欣賞了4部能夠改變價值觀的電影,在5位跨域師資的帶領下,接觸到了15種設計思考與服務設計的操作工具。

    在緊湊、豐富的課程內容中,學生與高齡助教協力製作了9集別富深意的廣播劇目,並且展示出創新、創意以及實用性的人生風格企畫。這些企劃提案分別是:

  ① 18∞81運動娛樂公司-創立18∞81運動APP改善高齡助教的退休人生,結合運動、交友…等方面。

  ② Fitness Rice-健身餐飲訂購APP,滿足健身、健康需求的人們,提供便利性的點餐服務。

  ③ Better Me Better Me-人生規劃顧問服務,提供客製化服務改善生活。讓使用者因為app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增強與社會的聯繫。

  ④ 美麗人生-知覺助理。透過智慧機器人或穿戴式裝置,達成對獨居高齡者的陪伴,並設置身體機能數據監控,提供健康狀況的建議。

  ⑤ 廚創-讓高齡助教開設廚藝、文創相關課程,兼顧人際互動與廚藝分享,協助助教找到事業第二春。

  ⑥ Anke Care-創新式長照系統,透過科技來建置照護環境,還有需求反轉來確立服務方向與發展前景。

  ⑦ Health Partner-透過穿戴式裝置替顧客注意身體各項指數,及時提供有效的建議與叮嚀,並提供大數據資料整理,給予最完善的照護。

  ⑧ 藝承行銷-透過年輕人與老年人的知識共學與技藝傳承,促進社交與知識價值的傳承與分享。

  ⑨ 猴子郊友-創立交友APP,鼓勵走入人群,並提供多元休閒活動與社交集會。

  「老年學社會實作」歷經5天的密集上課,同學在教師、業師的帶領下,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出發、揣摩高齡者的生活情境,發揮絕倫的創意與想像力,產出四份具有高度可行性企畫。四份企劃分別是:

  ① 韓公郭娛的晚年-為獨居、從事勞力工作且飲食習慣不佳有慢性病的長者,規劃一套顧及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的居家方案。例如拆除浴室中的浴缸,鋪設止滑墊、確保淋浴時的安全;跟自助餐合作,每日提供少油、少鹽的餐點選項,維持身體健康。

  ② 阿嬤的時光隧道-替一位因至親離世、長期累積的職業傷害而身心狀況俱差的高齡女性,重建舊日和家人相處的溫暖時刻。透過設身同理的安排,從空間的硬體設施到情感記憶的回溯,此次「攝影展」展示的不僅是主角一家人的照片,更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旅程。

  ③ 我家在哪裡-一位失去丈夫的女性長者,輪流居住在兒子家,卻在失智後彼此關係急速惡化,而且走失後,就再也沒有回家。如果時光可以倒回,我們可以做點什麼?首先,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絡,避免對於兒子過度依賴、造成照護者的負擔。其次,培養多樣化的興趣、參與團體活動,以期減緩失智症惡化。

  ④ 武打行不行-以香港電影明星洪金寶為對象,根據其日漸惡化的身體狀況,安排一套專屬的復健流程。這套流程不只是要讓他可以自理生活,更要能重拾信心、甚至回到最愛的工作崗位,繼續為電影產業貢獻心力。

 

「高齡服務設計-生活風格企劃」-廣播劇錄製實景-高齡助教的精采人生

 

 

「高齡服務設計-生活風格企劃」-學生們展示精心設計的人生風格企畫提案

 

「老年學社會實作」-同學們展示企畫報告的情景

3.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

       永續食農系列課程延續106學年度的課程成果,帶領志工團進行社科院屋頂菜園的改造,以及參訪杉林,持續為校園食農議題倡議和推廣。

  (1)社科院屋頂菜園志工團-延續在106學年度的「食農社會學」提出構想、「食農社會學實作」所建造的社科院屋頂菜園,招募以學生為主體的志工團,自發性地規劃菜園改造,不僅有地瓜葉、白菜、蘿蔓等作物的收成,也利用回收廢棄木棧板建置沙發。屋頂菜園乘載著校園的永續食農,也提供人與人交流的空間。

  (2)走踏杉林,攜手探尋莫拉克風災後的生機-2018年5月,帶領學生走入杉林區,了解受災戶、返鄉者與社區大學,如何透過有機栽種、組織合作社、建置太陽能板等方式,開創新的生機,並重建更符合永續的生活方式。

  能源轉型系列課程結合活動,與日本和英國的學者交流,帶領學生走入其他場域,了解社區、全球的能源議題,並思考永續發展的替代性方案。

  (1)「找尋南方的答案」高中寒假營隊_產業轉型x能源轉型x七股濕地x青年培力-地球公民基金會與中山大學、屏東大學再度合作,帶領高中生造訪高雄大林蒲,探索工業污染對社區造成的危害,以及工業轉型如何可能;走踏台南七股,找尋鹽田、濕地、魚塭與再生能源該如何共好的答案。營隊除了實地參訪之外,也透過與議題利害關係人的交流、共事,更加了解在地環境議題的脈絡。另外,營隊培力大學生作為小隊輔,在思考永續發展路徑的同時,也培養出具備環境教育的能力。

  (2)【公民電廠plus社區發展】巡迴座談會-由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和南部多所社區大學共同合辦,邀請推動公民電廠有豐富經驗的講師,進行國內外案例分享,並帶領學生和居民思考社區的綠能發展樣貌。同時,也透過深入社區辦理的巡迴座談會,改變政府過往推動再生能源,經常將公民參與排除在外的弊病。

  (3)【能源轉型】台日跨國高等教育交流活動-2019年9月,由邱花妹副教授帶領「環境社會學」修課學生,一同與日本福島大學行政政策學院師生進行台日高等跨教育交流活動。從村上雄一教授分享福島社會在何災事故後面臨的重建困境開始,接續由邱花妹副教授談論台灣近年的能源轉型歷程。除了台日學生雙方在能源議題上進行分組討論,也透過「綠色小旅行」造訪中山大學校園內的太陽能停車場、充電站,與海工館的綠屋頂,體認到綠色校園的重要性,以及校園成為能源轉型實踐場域的可能性。

  (4)「邁向循環經濟」迷你國際工作坊-2019年12月,邀請到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永續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Martin Charter與永續創新實驗室創辦人暨總監鄭一青來台,共同舉辦循環經濟工作坊。內容聚焦在歐洲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兩位教授各以廢漁繩漁網再利用及修理咖啡為案例,讓同學思考相較於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如何創造更高的產值與工作機會。也透過教授們提問,設想如何在高雄設計修理咖啡活動?要在高雄處理廢漁繩漁網再利用,需要找到哪些利害關係人?兩個問題的反思都可能成為未來在高雄推動循環經濟的助力。

 

 

在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與劉區果毅里活動中心辦理巡迴座談會,吸引居民和學生共同想像屬於社區的能源民主

 

 國立中山大學與日本福島大學的「能源轉型」跨國交流活動

     

     

「邁向循環經濟」迷你國際工作坊,邀請Martin Charter與鄭一青分享歐洲循環經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