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環境教育學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本學程為培育具有深刻環境保育、社會正義及環境教育之專業能力之人才,規劃各項專業素養的課程,用以培養學生關懷世界與永續發展之觀念,在未來能夠學以致用,從事相關環境保護行動。由於環境教育也別於傳統學科教授,修習學程學生於核心課程中理解環境教育的起源及教材設計,並以選修課程充實環境教育知識的基底,最終以實踐、推廣等方式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傳授者,向民眾及學齡兒童教授保育、環境維護等議題。

107-2開設的「生物多樣性的世界」為同學們開啟對環境及生多樣性的認識,並從生態保育、人文地景以及產業相關等層面,告訴學生們生物多樣性得重要以及環境的變化與我們息息相關。如: 劉莉蓮教授,講述有生態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知識 ; 陸曉筠老師,則從人文地景與城鄉規劃,來教導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 李坤瑄研究員講述自身身為科博館無脊椎動物蒐藏經理時的故事及經驗,包括各稀有及特殊生物標本的來源、採集樣本時的心路歷程,還介紹了科博館內部環境並鼓勵同學前往認識各生物典藏 ; 李根政執行長講述地球公民基金會所關心的各環境污染及生態問題,例如林木盜伐、砂石開採及過度開發的問題,並分享基金會的短期與長遠目標,講解組織在環境保護上是如何成為督促政府的角色,最後楊薇靜股長則分享海洋局漁業行政科所管轄的產業範圍,帶領同學了解漁撈漁法的過程與利弊,並將台灣知名的生物利用產業產品資訊分享給同學,讓同學們更能深刻體會生物多樣性與自身息息相關。

01劉莉蓮教授-生態與海洋生物多樣性

02陸曉筠老師-城鄉規劃中的生物多樣性

 

03李坤軒研究員-博物館的蒐藏與運用

04楊薇靜股長-產業相關利用

107-2開設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與「海洋生態學」則帶學生實際生態調查,學生從事前調查規劃、到執行採樣以及後續分析,皆能收獲甚多,其中「海洋生態學」的課程內容安排更是貼近在地環境,達到出走校園與社會接軌之目的。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的執行情形,在幾週的課堂講授後,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以便於野外課程中更快地掌握情況。數天的野外課程中,分別走訪多個棲地類型(潮間帶、海草床、珊瑚礁等),除了基本的物種介紹以外,教師也會教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數據記錄,以及一些現象的觀察與歸納整理。其後學生進行分組,與教師或組員間進行討論、探討相關議題,培養探討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以及海洋生物研究的基礎認識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05學員於潮間帶進行定量記錄

06學員仔細觀察下被發現已死亡的鯊胚胎

海洋生態學」的執行情形,教師上課前準備課堂分享資料及藍色星球影片供學生觀看並寫下問題,課堂授課時會結合影片和學生討論,並適時的讓學生做課堂發表。請學生選擇一個主題(海洋生態有關)蒐集資料、整理學術期刊,在彙整並在現階段科學問題中做更深入的探討,讓學生在碩士班的課程裡能有更多的啟發,並讓學生分組,安排西子灣沙灘會館執行長-張允慧,為學生介紹西子灣海域的生態地位,思考與中山大學相鄰的柴山與西子灣海域與生物的相互關係,並設計實驗與教師討論、完成,其中包括:高雄港浮游生物日夜垂直移動與分布狀況、不同破碎程度的棲息地之陸寄居蟹分布狀況-以中山大學為例、以垂釣方式調查柴山沿岸魚種組成。最後在期末的時候發表並提出改善方法與結果,讓學生能在有限時間內互相分工合作完成實驗。

07西子灣沙灘會館參訪-了解在地人文歷史與生態的互動關係

08柴山沿岸魚種組成的期末結果展示

107-2開設的「環境變遷與生態保育」,則邀請各界專家學者來,進行相關議題導向之講授,提供學生豐富的知識來源。由不同角度認識環境的問題與變遷。

環境變遷與生態保育」的執行情形,課程於107學年,邀請了九位外賓以及四位校內教師為此課承辦了十三場的講座,各位講者有著不同的專長、背景,但相同的是,都是長年將自身投入於環境議題的環境工作者,因此修課學生可從非常多不同的面向去了解、探索環境議題,甚至藉此喚醒學生己身與環境的連結、對環境保護的使命感。講座的順序安排上非常用心,如先讓同學思考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聯、為何要保護海洋後,再以大潭藻礁的開發事件切入,探討人類行為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抉擇取捨,再由公視製作人柯金源導演分享的台灣自然環境現場的狀況,透過媒體、新聞的角度觀察環境議題,更是透過長期站在環境第一線的眼睛與學生分享著幾十年來所見所聞;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分享這麼一個新的海洋行政部門有許多新的作為準備要啟動,是多麼令人振奮,同時讓學生也懂得一個行政部門在推動一個政策是何等不易,在萬眾矚目下的海洋保育,又遇到什麼樣整合上、執法上的困難,之後再由前立委邱文彥教授跟我們分享環境保護、國土、海洋相關法案的創立是如何艱難、如何對台灣往後對環境保護埋下深深地影響,而在了解環境保護的願景、立法後,再由有多年海上執法經驗、出身海巡的施義哲副主任讓同學們知道,真正站在實行、執法面的不容易與其使命感;甚至安排了成大地科系的劉正千教授帶來太空遙測的講座,讓我們了解原來善用工具,也可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每場講座的主題看似獨立,卻環環相扣,沒有一次離開過環境保護,皆讓學生可以從前所未有的角度去思考,身在環境中,如何與環境議題有所共感,進而保護環境。

09柯金源導演分享多年觀察環境現場

20190516_162512

10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蒞臨演講

黃向文署長 (2)

在108-1環境教育實踐與推廣」,由先前的課程打下厚實的基礎環境知識,所以在108-1的課程著重於如何有效傳遞環境的知識和概念給民眾或學生。

環境教育實踐與推廣」課程執行情形,選課的學生們先於班上分組討論主題,規劃教育目標及掌握所需的相關知識,於期中報告向老師們展示想在海洋嘉年華推廣的環境議題,經老師點評修改後再與攤位聯絡人討論攤位呈現方式等相關事宜。

待規劃準備完善後於11/29、11/30海洋嘉年華攤位實行環境教育推廣,收集推廣對象的回饋資料,評估教育之成效,於期末提出反思及改善方案,使學生在一系列準備、實作、檢討的過程中,理解環境教育推廣之真諦,在課程後發自內心願意對環境盡一份心力,將重要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11教案設計與規劃

12一日環教工作坊

 

13 海洋嘉年華攤位實況

14 民眾學習單回饋

15 與民眾講解、互動

16 向低年齡層進行教育推廣

執行成效評估與學生反饋:

生物多樣性的世界: 讓非生物相關科系的學生對生物多樣性有些初步的認知,經由課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安排,讓同學能夠更全面的吸收知識,同時也加入許多環境議題、產業利用知識讓同學們深入思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而學生們也在最後的總檢討課程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看法與意見,相信學生們已對生物多樣性的知識有了不少的收穫,且更能運用於生活之中。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 由於前幾週的課堂講授中,學生已掌握一定的海洋生物與棲地的基礎知識,因此在野外課程中,較預期中能更快地掌握情況。而在其後數天的野外課程中,由於天候等因素,走訪的棲地類型主要以潮間帶和海草床為主,過程中教師教導學生進行棲地環境因子、生物因子等相關的數據記錄。其後學生進行分組,與教師或組員間進行討論、探討相關議題,大部分學生均能提出相關假說及驗證方法,並由教師們進行點評。

海洋生態學: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傳授海洋生物與陸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相互作用的差異,兩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學生能從課程裡學習到關於生態系統的知識,並透過觀察、思考、分工合作的方式設計一個實驗來探討跟生活如此相近的海域裡面的生物與生態系統關係,學生也確實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社會大眾傳授基本的海洋學知識。在經過實驗成果發表,學生能夠清楚講述目標動機以及實驗檢討,對別組提出的問題能清楚回答。

環境變遷與生態保育: 107學年的課程安排了十三場的講座,其中包含四位校內教師與九位校外機構、外校的外賓,議題囊括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保育、海洋相關法案立法與海域執法,可謂將海洋相關的法源、行政到現場執行以及未來展望都由該領域的專家來探討,同時邀請了地質監測、太空遙測的專家,讓學生了解更多對於環境保育的不同面向。過去校園開設的通識課程通常皆由任職於校園中的教師授課,而此次開課特別邀請到現任於公共電視的製作人、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前立委邱文彥、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綜合規劃與人力培訓中心主任 施義哲副主任等皆在不同政府部門、機構的專家,分別從現地、立法、行政、執法等面向探討環境議題,不僅視角多元且環環相扣。本學期的期末評分有別以往的考試,改為自由形式的作品呈現,發現學生能交出有新意又高水準的作品,因此課程為通識課程,所以修課學生的異質性相當高,有同學以繪本的方式介紹了白海豚在台灣西岸遇到的棲地危機;當文學專長的學生碰上環境議題,端出了具文學美感又帶著環境元素的律詩、新詩;亦有擅長唱作的同學以自彈自唱的方式表述對環境議題感嘆,如此豐富的、對環境議題有所共鳴的作品是在考試中見不到的,所以若未來仍要以讓學生對議題有所共鳴的方向教學,這學期的效果呈現會是很好的參考。

環境教育與實踐推廣:本課程期望透過設計教學教案,讓學生主動查詢自訂主題之相關生物知識,深化本身對環境的認知,同時將自己所學推廣給一般大眾。學生在本課程中,不再只是單方面的知識接受者,也是傳遞者,在教授過程需要自己主動學習,才能建立起教學者的背景知識。教案演練的過程,同學們的溝通技巧在練習下也逐漸成長。課程除了專業知識外,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教學的不易,以及環境教育推廣的重要性。

在教案設計方面,學生透過分組討論發想主題,使教育推廣的內容多樣化,而在海洋嘉年華中也能發現許多學生和一般民眾踴躍的參與,並與攤位學生交流分享知識,過程中,雙方皆有收穫。透過讓學生負責一個推廣活動的大小事,幫助學生在策畫、組織方面的能力有所長進。而作為一個教育推廣者,其知識的正確性無比重要,在背景知識的準備需要格外小心,對於自己攤位的教育內容也需要有相當的掌握。在設計學習單題目的過程中也需注意措辭,減少贅字,以及正解的正確性,以上在未來的課程中應特別要求。

(二)亮點特色

本學年度的課程,不僅提供學生從基礎知識開始學習,甚至到戶外實際調查與操作,另外,亦邀請各領域學者進行議題式講座,最後運用所學到的環境相關知識,轉化成一個環境教育的教案,在公開聯合的展覽中與學生及民眾,傳達重要的環境相關知識。

1、『基礎知識學習』

01劉莉蓮教授-生態與海洋生物多樣性

02陸曉筠老師-城鄉規劃中的生物多樣性

2、『戶外實際採樣與戶外參訪』

學員於潮間帶進行定量記錄

 

西子灣沙灘會館參訪-了解在地人文歷史與生態的互動關係

3、『議題式講座與跨領域學習』

09柯金源導演分享多年觀察環境現場

20190516_162512

10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蒞臨演講

黃向文署長 (2)

四、『環境教育實踐與推廣』

11教案設計與規劃

12一日環教工作坊

 

13 海洋嘉年華攤位實況

16 向低年齡層進行教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