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導覽 |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生態旅遊導覽著重環境與生態新知的教學,並能多元教學,提高學生的相關知識、技能,以及終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最終之目的,乃與業界結合,增加畢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108年生態旅遊導覽學程,執行之課程有 「全球環境變遷概論」、「基礎海洋生態學」、「海洋生物概論」、「科學英文(一)」、「高階潛水調查技術」。
「全球環境變遷概論」於課後舉辦討論會、實驗展示與聚餐,並同時在現場準備一些環境相關的分析工具。同學一來能在輕鬆的環境下,互相交流心得與看法;二來,同學能體驗分析,加深同學的學習印象與經驗。「基礎海洋生態學」搭配著上課內容並穿插校內參訪以及潮間帶生態調查,還有實驗室浮游動物觀察等,讓學生藉由實作課程得到啟發,設計簡單實驗來探討環境與海洋生物的相互作用,並進行期末分享,互相交換心得與所學。「海洋生物概論」以學生實作,操作各類儀器設備,訓練學生熟悉各種生物學儀器,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生物學探討之能力,同時熟悉各類群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植物、浮游生物及細菌等生物)。「科學英文(一)」利用YouTube「時間戳記」與「提供字幕」功能,讓學生可以很快看到自己演講出現弱點的片段,同時練習自己的聽力。「高階潛水調查技術」則由學習到考證照為目標,讓同學擁有潛水以及水下調查能力。
1.學生學習成效
學生成效之評估,主要以學生考試、報告,考取之證照、課堂表現作為依據。一般而言,學生表現優良。「全球環境變遷概論」為本系與跨系合開之課,在小考上,本系學生的平均成績,要比外系學生明顯要高。這點也許說明在學習上,本系學生與外系學生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之學生,則以外系學生為主。「基礎海洋生態學」的學生在外賓講者前來前,會先獲得相關知識以及影片,再寫觀後心得以及問題,讓外賓來演講時能給予學生反饋。這制度有效促進了講者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多元學習下,學生除了學習到課堂知識,也學會了不同的技能,例如從以英語上課的「全球環境變遷概論」與「科學英文(一)」增強了英語聽力,從「海洋生物概論」學習到解剖與顯微鏡應用;從「科學英文(一)」學會YouTube「時間戳記」與「提供字幕」功能;從「高階潛水調查技術」中學會潛水,並在考試中獲得證照。
「科學英文(一) 」之教學方式與學生部份之成效 (照片取自授課老師)
1. Wina’s Talk I 大部分時間在看稿,臺風有改善空間 |
2. Wina’s Talk I slides 投影片文字為主且會出現大片空白 |
|
|
3. Wina’s Talk I on YouTube 影片下方有教師評點與時間戳記 |
4. Wina’s talk II 臺風有顯著改善 |
|
|
5. Edgar’s talk II slides 投影片也修改至圖文並茂生動易讀 |
|
|
「海洋生物概論」實作成果照片(照片取自授課老師)
教師進行各類群之海洋生物介紹 |
學生對知識進行吸收的情形 |
|
|
學員進行標本拍攝操作情形 |
學員進行PCR實驗操作情形 |
|
|
(二)亮點特色
課程特色講求專業與多元,所教知識為最新之知識。在課程中加入了許多的全英語講授的課,務求修讀學生在口語、專業知識上都能達標。例如學生在全英語講授的「全球環境變遷概論」以及「科學英文(一)」,除了能提升英語能力,在課上的實作,學生能學到最新的相關知識以及使用多媒體幫助學習與報告的一些技巧。「基礎海洋生態學」邀請從事海洋生態研究的相關知名人士(例如柯金源導演(公視-我們的島))前來演講,並搭配著上課內容,穿插校內參訪以及潮間帶生態調查、實驗室浮游動物觀察等,讓學生藉由實作課程得到啟發。而同學透過 「海洋生物概論」與「高階潛水調查技術」,則更能熟悉各類群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植物、浮游生物及細菌等生物)。「全球環境變遷概論」於今年舉辦了一場課後討論餐會,同時展示塑膠垃圾研究之相關工具與結果;「科學英文(一)」舉辦了英語演講,「海洋生物概論」實作許多標本以及解剖,而「高階潛水調查技術」則提供全面教學,從入門到潛水證照的考取。
「全球環境變遷概論」授課老師以最新之資料教學 |
|
「基礎海洋生態學」實作成果 (照片取自授課老師)
潮間帶生態調查 |
潮間帶生態調查 |
|
|
潮間帶生態調查 |
汙水處理場解說 |
|
|
汙水處理場解說 |
|
|
|
3. 本年度學程之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多元教學一向對學生的學習都有好的影響,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與之同時,學生也學會了不同技巧,能與時並進。例如在「科學英文(一)」中,學生在學習科學英語的同時,也學會了YouTube的一些使用技巧。這不但有助提高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提升學生求職的競爭力。因為這些能提高簡報或展示能力的技能,都是業界所需求的。像這種方式的教學,宜繼續,並力求增加其教學比重。
在課後舉辦討論與聚餐,並同時在現場準備一些環境相關的分析工具。同學一來能在輕鬆的環境下,互相交流心得與看法;二來,同學能體驗分析,加深同學相關的印象與經驗。例如課程中討論到的微塑膠顆粒,於國際上之定義,是能通過5mm篩網之塑膠顆粒。透過此經費之補助,購得相關之篩具,並在西子灣沙灘收集樣本,由學生親自操作,體驗如何用此篩具,分離出塑膠以及微塑膠顆粒。明年宜將討論會提前在期中考前舉辦,以儘早了解同學們的需求與問題。
「全球環境變遷概論」上課以及課後討論、實驗展示活動 (照片取自授課老師)
授課老師以影片教學 |
戶外教學,以西子灣沙灘的沙過濾出大型顆粒 (含大型塑膠垃圾) |
|
|
在西子灣沙灘的沙中,過濾出的大型顆粒 (含大型塑膠垃圾) |
授課老師對學生講解西子灣沙灘的大、小型塑膠垃圾 |
|
|
學生參觀現場實驗結果 |
課後與學生在聚餐中討論與互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