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社區文創學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1.「社區文創學程」

    本系列課程透過理解社區、文獻閱讀與社區實作三個面向,考察社區文創設計的活動與能量,大學端與社區端思考與討論社區需要,進一步思索彼此互動與協作的可能性,進而反思當前社區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實作內容含蓋了社區故事的調查、居民生命故事採集、拍攝與書寫,發展社區口袋導遊APP(「記憶高雄」APP),透過社區文化導覽活動以深化與活化社區歷史與文化;同時,也包括談所各種可能的藝術形式再現社區文化。

    107學年度第2學期及108學年度第1學期共開設兩門課,分別是走讀鹽埕與「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_文化組」。

    《走讀鹽埕》是中山大學「社區文創學程」新增的選修課程之一,結合社會調查與影像製作,以高雄鹽埕作為觀察、採訪和報導的現場,透過跨領域合作方式,以口述歷史、影像採訪,採集鹽埕的在地故事,並透過影像和文字記錄鹽埕在地的人事物。本課程所採集的故事,同時成為同學期(107-2)會系、音樂系和劇藝系跨院合作,構思「2020鹽埕在地故事劇」的劇本基礎,亦為中山大學繼2017年首度自製旗津在地音樂劇「大海的女兒」之後,再由社會系、音樂系和劇藝系跨領域合作,作為中山大學在地故事劇二部曲:「七賢三路酒吧街」的基礎調查。

    本課程將由四位老師共同授課,其中王御風李怡志和孟昭權老師,於2012年後即開始合作「紀錄旗津哈瑪星」課程,而王梅香老師從2005年開始進行「台灣美援時期歷史」的考察,並進行社區的報導與書寫工作。四人於2017年合作文學發展程,的成果 2017在地故事劇「大基底,透與社區發社區文創」運作模調查到藝術構,將繼埕」課程中發展和深化。

    透過本課程的實作,同學可以學習鹽埕在地的歷史文化、社會調查的方法、影像採訪的技巧,以 及影片腳本的書寫策略。學習者於課程中主要有三項工作:

一、高雄鹽埕的歷史踏查。

二、鹽埕社區的實地探訪。

三、口述歷史與影像處理的基本介紹。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學生完成10部記錄影片,分別是:

1.吸收日月「金華」》:介紹鹽埕的老店家金華火腿。

2.埕人微醺:吧女與酒吧街》:介紹冷戰時期高雄七賢三路因應美軍渡假而發展出來的酒吧

   街,以及吧女的生命故事。

3.小李湯圓的故事》:介紹鹽埕的老店李家湯圓的創業故事。

4.七十年的持續迴游:烏魚子的故事》:介紹鹽埕的老店家正味珍烏魚子,拍攝烏魚子的製

   作過程。

5.婆婆吃哪家》:介紹鹽埕的婆婆冰「分家」的故事。

6.那些年,在堀江跑單幫的日子》:介紹鹽埕堀江舶來品的歷史。

7.鹽埕角頭風雲》:介紹鹽埕的地下社會(黑幫)。

8.重生之金:金仔店重生計畫》:介紹鹽埕新樂街的金仔店,代際之間的傳承。

9.傳承數載的十里茶香》:介紹鹽埕的老茶行(香茗茶行)。

10.零負評的名人鐘錶》:介紹鹽埕零負評的鐘錶店。

在第二門課程《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部分,該課程以「哈瑪星」作為社會調查的場域,配合鼓山國小的「學校本位課程」,承繼興濱計畫的架構,從文化局的「山、海、鐵、町」四大主軸,發展出學校本位課程「山、海、驛、町」,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指標。本課程與鼓山國小期待透過地方參與,藉由在地故事的述說,保存與活化哈瑪星文化地景和歷史記憶,進而促使居民認同在地的文化保存運動。在本學期,主要透過以下的課程進行,完成校本課程「文史小書」的製作。首先,訪談家中的長輩,聽長輩說哈瑪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家族史、家族記憶,讓小學生化身為小記者,訪問自己家中的長輩。這些口述記憶主要作為後續課程的發想材料,讓小學生將家族記憶轉換成文史小書的故事。其次,透過實際的濱線踏查,讓小學生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哈瑪星歷史,同時拜訪鐵道故事館,理解哈瑪星交通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最後,進入「文史小書」的製作課程,持續進行一個月的時間,透過「世界各國繪本介紹」、「如何製作繪本」到「動手做哈瑪星」的繪本,小學生完成自身的創作。其製作過程和作品如下圖所示:

 

 

 

(二)亮點特色

    透過《走讀鹽埕》和《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各自完成課堂的成果,前者由修課的大學生以分組進行方式完成10部在地歷史與文化的影像紀錄;後者則是由大學生和不同教育層級的小學生協作,加上文史導覽和文史小書製作的專業師資,大學生協助小學生共同完成50本的哈瑪星文史小書,為小學生各自的家族記憶、生活經驗和哈瑪星歷史留下紀錄。

   透過兩門課程的進行,本課程也將課程進行過程中的資料上傳到「記憶高雄」資料庫,分別有響應式網站和兩款APP,前者作為查閱哈瑪星歷史的參考網站;後者可作為哈瑪星的口袋導遊。本年度完成「記憶高雄」哈瑪星的部分,其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