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表

高階國際漁業管理專業學程

(一)具體措施、創新作法及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為了持續發展我國海洋漁業,因應國際社會在國際漁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規範,並維護我國家利益,本學程聚焦於培育具國際漁業管理學術與實務能力之學子,使其具有操作國際漁業管理實務或在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RFMOs)出任國際公務人員之能力。

  本學程有效地利用本校海洋事務研究所及跨院系所(社科院政治所、海科院海科系與海資系)現有的教學與研究資源,整合現行之師資與課程科目,在本校學程的架構與規範下,規劃設置碩士階層之整合「專業學程」。除了藉教學以整合、聚焦並強化本校在國際漁業管理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的教研實力與地位外,亦將發展與國際連結的教學模式,協助政府培養亟需之國際漁業管理專業人才,具有「國際對話與區域合作」及「海洋法政人才培育」兩大面向的目的。

  修讀對象為本校在學之大學部高年級(大三、大四)學生及碩、博班學生。修讀對象以本校學生為主,並可依「專科以上學校推廣教育實施辦法」第八條規定,容納至多五位具大學學歷之「隨班附讀」的社會或在職人士。

  本學程於108年度,共開9門課程(漁業政策、漁業管理、海洋法、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海洋生態學、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學及亞太區域研究)。除課程之學術訓練外,本學期並邀請政府專家就「國際漁業管理」議題進行專題講演,聚焦於「海洋廢棄物之管理」等國際高度關切議題,使修課學生或其他有興趣之校、內外人士,從學理到實務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國自201510月起被歐盟列為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 IUU)漁捕」不合作第三國的警告(黃牌)名單,為此,行政院不僅設置跨部會的「打擊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漁業專案小組」,還核定5年期「強化國際合作打擊非法漁業計畫」及通過漁業三法(遠洋漁業條例、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及漁業法修正案)等相關措施。歐盟黃牌事件雖已於2019627日經歐盟執委會的決議暫時落幕,然而,此一事件凸顯我國漁政機關在國際漁業管理上的問題,並讓本校海洋事務研究所相信,培育國際漁業管理專才是有其必要的。為此,本學程之規劃特別注重學理與實務兩面向的整合,以提供學生特別的學習經驗。

  在學理上,從核心課程到選修課程,提供國際漁業管理專業學術訓練,藉各種不同課程,給予學生在海洋法政與生態保育的相關觀念及知識的建立。在實務上,除課程中實務案例之講授外,本學程於108學年度上學期舉辦一場次與國際漁業管理議題相關的專題演講,廣招對漁業管理有興趣的校、內外人士報名及參與。該場次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宋欣真副署長於108116日以「臺灣海洋廢棄物之治理:機會與挑戰」為題進行演講,聽眾主要為海洋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及管理學院學生。再者,本學程中特別開設「國際漁業管理實習」,鼓勵成績優異之學員赴國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或與海洋漁業相關之國內、外非政府組織實習兩個月,以開拓專業視野,培養國際漁業實務管理能力。從學理到實務課題之安排,都呼應我國高教深耕在海洋教研、產業經濟推動等層面的智識建立與提升。

  108年度開設之課程包含「漁業政策」、「漁業管理」、「海洋法」、「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一)(二)」、「海洋生態學」、「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學」及「亞太區域研究」等共9門課程。(課程大綱請參見附件一)

  其中各課程修習人數分別為:漁業政策6人、漁業管理4人(隨班附讀1人)、海洋法5人、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11人、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3人、海洋生態學9人、國際關係10人、國際政治經濟學8人及亞太區域研究2人。

  在課程學習成效方面,以漁業管理課程為例,教師除依照傳統的講授方式教學外,也採取由學生導讀課本內容的方式進行授課。每位學生會先行閱讀指定的課本內容,接著於課堂上以自行製作的投影片與講義引導其他同學了解該章節的重點,最終再由教授摘要補充,翻轉單獨由教師口述的授課方式。此作法令學生具備彙整相關資料、表達學術理念與溝通協調的能力,也讓學生有除了紙筆考試外,不同形式的學習成效評估方式。本課程之特色在於授課教師會以自身擔任國際漁業科學組織副主席的高度,綜整當今最新的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方式,教導學生在現今的政策與法律規範下,漁業科學研究與管理層面的實務操作。使學生在修完漁業管理課程後,不僅有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也具備對當今漁業系統的實務瞭解,甚至有到國際組織實習的能力。(相關佐證資料請參見附件二)

  本學程在108年度有5位校內人士選修,其中4位係海洋事務研究所學生、1位為海洋科學系學生。除此之外,亦有1位校外人士修讀本學程之課程。由此可見,本學程雖設立時間短(107學年度上學期設立,迄今不滿2年),但成長顯著並對校外人士具有吸引力。再者,若以屬於本學程課程的修課人數觀之,應至少有20位的潛在修讀學生(漁業政策6人、漁業管理4人、海洋法5人、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11人、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3人、海洋生態學9人、國際關係10人、國際政治經濟學8人及亞太區域研究2人)。

綜整上述資訊,在109年度本學程擬持續之作為包括:

A.與演講的參與者及對漁業管理有興趣的學生或人士保持聯繫,搭配教務處和推廣教育處的招生平台(例如:Line@1111進修網),積極推廣學程的知名度。

B.108學年度下學期選課截止時間前,向政府的有關單位(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海洋委員會及其下屬之海洋保育署、海岸巡防署、國家海洋研究院及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等)或民間機構(如高雄區漁會、鮪魚公會、小釣協會等)宣傳本學程。

C.在新學期開設的課程中,也會藉由課程內容的安排,媒合相關的漁業協會,使修課學生可以有實地參訪漁港或遠洋漁船的機會,讓學生不只有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也能有機會認識台灣遠洋漁業的操作。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宋欣真副署長以「臺灣海洋廢棄物之治理:機會與挑戰」為題進行演講,並接受聽眾提問。

(二)亮點特色

(1)學理與實務面的課程傳授

  我國囿於國家身分(Statehood),正式加入政府間國際組織有極大的困難度,但自公元2000年起,我國卻以「漁捕實體」(Fishing Entities)的法律身分,經由制約或修約的途徑,正式加入成為多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之會員,除了開創了國際(條約)法的實踐模式外,亦實質地擴大了我國的國際空間,及保障了我國遠洋漁業的利益。再者,自2015年起,歐盟以黃牌對我國的漁業管理提出警告,加上環保團體近年多次揭露我國業者剝削漁工、刺殺海豚、非法取鰭的案例,成為近年台灣在國際漁業領域遭遇到的核心問題。

為擴大本學程之知名度,提高更多學生或社會人士修讀本學程之興趣,及結合學理與實務,本學程在108學年度上學期以永續發展海洋的思維,邀請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宋欣真副署長以「臺灣海洋廢棄物之治理:機會與挑戰」為題進行演講。本學程期望藉由此一講演傳遞政府專業人士的實務經驗,讓聽眾增加修讀本學程的動機,並對本學程的目標、自身未來發展的機遇、國家在國際漁業或海洋事務上實力的展現皆能有所體認。

2)鼓勵學生進行實務訓練

  在本學程的課程安排中,特別鼓勵優秀的修課學生於暑假期間至國外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或與海洋漁業相關的國內、外國際非政府組織實習。每年的申請時間為三月至四月,盼能藉由實習的機會,讓修課學生更實際地認識國際漁業,並成為國家或政府所需要的人才。

1)海事所官網學程宣傳頁面:

https://gima.nsysu.edu.tw/p/405-1265-187252,c17334.php?Lang=zh-tw

2)演講宣傳頁面:

https://gima.nsysu.edu.tw/p/406-1265-216382,r11.php?Lang=zh-tw

3)演講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