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教學經驗及心得分享
本校103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教務通訊特邀103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83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
「鉅細靡遺、視如己出」-機電系錢志回老師

在中山擁有31年教學經驗的錢志回老師,是教學方法上與時俱進的最佳典範,從早期以板書講授為主,後來轉而採用投影片及電腦PowerPoint的教授。隨著數位化資訊與多媒體應用的成熟,志回老師表示這對學生的學習及老師的授課均是一大便利與優勢。
100學年度左右,志回老師開始實行課程錄影,如果上課資料的PPT是預習內容,而課程實況錄影則提供學生複習的管道,希望這樣雙管齊下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志回老師更進一步為了數位化教材認證的需求,反覆修正、確認教材的品質、精進教材的設計等,以求課程內容更為完善。除此之外,志回老師開設所謂大規模的網路開放式「磨課師課程」(MOOCs),提供課堂選修的學生及對此課程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自主學習。「磨課師課程」的宗旨為提供自我學習的另一種管道,但與一般開放式課程有所差別,磨課師課程在制度上較為嚴謹,學員需註冊並接受測驗,課程完畢後可取得上課證明。志回老師認為這是一種新型態的知識傳播方式,數位化已顯然成為教學趨勢。
志回老師在近幾年在課程教學上更做了些改變,在研究所的課程採取「翻轉教學」的方式,一般課程以講授為主,而討論為輔,但志回老師卻採取「討論為主、講授為輔」的教學策略,透過指定進度預習、重點整理、討論、自己出習題等,讓教學不再只是由老師單純灌輸知識,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志回老師表示,這種教學方式的成果比傳統教學更佳。
志回老師秉持「尊重學生、堅持原則、態度和緩」的理念與學生相處,從學生的感謝與回饋中,可以明白志回老師對學生的用心與關懷,也可理解為何學生幫志回老師起了「機電如來佛」的封號。
「翻轉教室、教學相長」-生科系劉仲康老師

談及教學經驗,仲康老師表示近年來學生的學習及思考方式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現在學生找資料的能力、融會貫通的思考模式比較強。隨著研究的更新與知識的累積,學生所學、所接觸到的資訊更廣泛、更多元,資料庫越來越龐大,如何因應這個趨勢就成為身為教師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為了因應時代趨勢,仲康老師在教學方法上與時俱進,先瞭解學生的程度以調整教學方法,以學生所熟悉的學習方式教導課本上的內容,並加入新的元素讓教學呈現更多元的風貌,提升教學效率,改變以往填鴨式的單方面灌輸知識。仲康老師也鼓勵學生多多自學,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
為了在教學上與時俱進,仲康老師做足了功課,常常參與專家演講或相關的研討會,再將最新資訊融會貫通於課堂教學中,並開發新的教學方法。仲康老師在多年前便實行翻轉教學的教學方法,設計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建立基礎概念、進階至應用與評量,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與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值。
除此之外,仲康老師認為啟發學生的上課興趣非常重要,老師在第一堂課會與同學談科學史,像說書人般循循漸進帶領學生進入科學的歷史脈絡中,藉由瞭解歷史讓科學有「溫度」。再者,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設計出最合適的教材,仲康老師還參與了高中生物科教材編寫,站在第一線了解學生,期以讓生物科學的教學內容及設計連貫性更臻完善。
「深入淺出、暢遊文化饗宴之時空之旅」-外文系李祁芳老師

祁芳老師之學術專長為英國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與文化,在外文系教授的課程有英史、喬叟、與莎士比亞專題等課程,由於文本與時空之語境離台灣十分遙遠,學生時常在課綱上看到中古英文或莎士比亞的字眼就卻步。為了不讓學生因不了解而產生排斥感,祁芳老師喜歡靈活運用多元的文化語彙與知識,以生動活潑之文史故事、文學風景、電影做為引領學生入門之誘餌,以拉近歐洲與台灣之文化距離,來創造學習誘因與樂趣。學生在踏上古老時空之旅的旅途中,會不斷發現驚奇與喜悅,而心甘情願的浸淫於英國作家之文風典範。簡言之,老師的啟蒙策略乃教授學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之文化知識與精神應用在二十一世紀之通俗文化與知識體系之創作方法。比如,為了引導學生認識中古時期「騎士精神」並思考「騎士精神」是否已死,老師會撥放幾段史瑞克、靴子貓等會讓學生尖叫的圖片與動畫,用提問方式引領學生悠遊於時空之旅與色彩繽紛的文學世界,幫助學生了解現代文明之文化淵源。祁芳老師說,教史類課的老師其實像深度之旅的專業導遊,除了要帶領學生尋訪西方文史名勝之人事物,在思想上也要帶他們歷遊西方、與西方對話,並反思他者給與我們的文化刺激,進而達到學習關係式的閱讀、關係式的歷史與對位式思辯之最終目的。
老師上課前時會親自製作PPT簡報,做架構式、概念式之課程簡介,除了提供清楚的學習框架與文本中沒有的文史風景與豐富史料之外,還讓學生練習以物觀物,詮釋分析文獻。學生進入正確的軌道後,才能將所學之文化知識與思辯能力,轉譯為外文人特殊之文化血脈與視野。老師在教學時十分重視跨領域學習與哲學式提問,在史類課中,會不斷引導學生發掘文明演變之進程與路徑、建立早期文明與現代文明之相關性,讓學生找到自己在全球多時空脈絡下所處之地理、文化座標,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以及探索學習真諦,以長期耕耘之所選之志業。
最後,祁芳老師說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學生的文化橋樑:
引領跨界、演繹文化。
「認識自我、啟發潛力」-哲學所楊婉儀老師

哲學所的楊婉儀老師談及教學理念,表示其主要的大方向為「如何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老師相當注重於教材的設計,思考如何安排可以引起同學對於問題的思考,一旦動機引發了,進入教材的引導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開始關注生活周遭相關問題,「然後意識到自己在面對問題時所具有的觀點。」婉儀老師表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特定的觀點,透過這些觀點的建構來「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思考的立足點,成為能反思自身是否以特定的關點觀看世界,明白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且尊重他人的想法的人。從面對自己與世界的省思中所實現的理解與態度,將對學生的未來所有幫助。
婉儀老師笑說:「自己在教學中常講的一句話,就是請學生不要隨便相信老師。」婉儀老師認為在教學中「破除權威」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者的角色是「引導、分享及提問者」,引發學生進入自己的思考脈絡,顯現自我理解之不可或缺,而摸索自我當中的嘗試與失敗,關乎在生命歷程中所實現的自我建構,因此婉儀老師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期望最終能培養出有獨立性且具有人格獨特性的人。
在認識自己、瞭解他人的差異後,下一步關注的即是關係的建立。婉儀老師在課堂中透過提問、小組討論等,促使不同的個體透過對話、溝通與表達建立合作關係,共同完成一個目標。使學生在了解自身的獨特性之外,也明白自己與他人之差異性,並進一步學習尊重與包容。藉此使得學生在成就自我實現的歷程中,也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適才適教、想像未來」-海科系陳孟仙老師

在孟仙老師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覺得「與時俱進」最為重要,除了不斷地更新教材,更要與社會、時代的脈動連結。
孟仙老師表示:「老師就像一個雕刻師,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不同的特質,老師則透過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一件件地藝術品。」每個學生最終所呈現的樣貌,與自己本身所擁有的資質有所關連,透過「適才」、「適教」的相互作用下,老師的角色為舵手,帶領、激發學生的潛能。除此之外,孟仙老師認為身為大學的教師,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外,分享人生的經驗也是相當重要的,正是所謂「身教」、「人生的導師」。因此鼓勵學生勇於想像自己的未來、追尋人生的方向,並且跨領域地學習,培養整合知識的能力,篩選訊息、消化且內化,不斷地反思與修正,不要限縮自己未來的發展,勇於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探險。
孟仙老師會針對不同屬性的課程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以通識課為例,孟仙老師會將新穎的訊息融入課程設計,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其他如海洋生態學或服務學習等課程,則以分組專題報告的方式,而特別的為,孟仙老師會帶領學生真實進入漁市場或野外體驗,透過實作,整合相關知識,進行討論與反思,讓學生有親自摸索的機會,在學期末呈現旅遊行程的簡介,這過程中涉及的能力則又更多元,如人際溝通、合作領導等能力,建立「做中學」的終生學習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