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教學經驗及心得分享
本校103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教務通訊特邀103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本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化學系林伯樵老師

林伯樵老師所教授的「有機化學」是一門開始接觸較專業的化學領域的課程,由於有機化學相較於普通化學,與高中內容連貫上有段差距,因此首先伯樵老師會與大一的普通化學做連結,讓學生們較快進入狀況而不會有無所適從之感,再來較特別的為,在課程的初期給予學生壓力,目的先讓學生們警覺到自己的不足,激發其求知慾與學習慾望。如此不管在連結先前所學,或在未來知識應用的部分,學生會慢慢地開始熟悉自己在課堂中所學知識與目前研究發展之聯結之真面目,並且希望能再透過一些練習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因此伯樵老師的教學策略之一是先從觀念入手,再透過練習題關鍵案例來引導同學了解怎麼讓自己所學的知識如何實際應用。
除此之外,伯樵老師會透過認識學生,掌握其個人的學習狀況,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就自然地產生了,所以在伯樵老師的課程中會隨時給予學生刺激,注意同學們的反應,作為教學上調整的參考。伯樵老師表示:「教學並不只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是在評估老師的教學成效。」
伯樵老師特別重視教學的邏輯性與整體性,讓所教學的內容是流暢的,而非片段性的知識,如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並吸收。故伯樵老師也說:「老師時間有限,但學生時間無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伯樵老師大多扮演引導的角色,要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間,師長只是一個協助者,這樣學問才會是屬於自己的!
「諄諄教誨、循循善誘」-企管系林峰立老師

提及教學理念,林峰立老師表示:「教育並不該看作是單純知識上的傳授,所謂的教育應是更全面性的探索。」而如今教育漸漸地轉變為「教學」,只剩知識層次上的影響關係,但仍是學生與老師接觸的一種橋梁。
白板是峰立老師教學上的一大利器,峰立老師在臺上現場演練營造臨場感,讓知識是「活」的、生動的。峰立老師認為教學是屬於雙方面的交流,因此老師相當鼓勵學生們提問,透過問與答的互動方式來得知同學們的思維模式與回饋,並非只是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關係,再不斷地透過這個過程修正自己的教學,故「提問」對於峰立老師來說也是另一項重要的教學工具。
此外,峰立老師透過記住每個學生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重視學生的個別需求,將「教」與「學」之間的關係從集體的教學層次轉變為深入的個人層次,進而激起、誘發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興趣。峰立老師除了教授的課程內容外,更關心學生生活面的議題,花心思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十分重視學生的整體性,若學生在課餘時間欲尋求幫助,也可透過助教協助,提供完整的包裹式教學服務。
種種的用心安排不難看出峰立老師是一位落實的其教學理念及擁有十足教學熱忱的老師,對於「教育」的努力與投入,相信學生皆能滿載而歸!
「如沐春風、良師益友」-海工系張揚祺老師

打破一般傳統的師生關係,揚祺老師選擇採取與學生建立「橫向的夥伴關係」,視學生為學習夥伴。當今的學生想法多元,比起建立「上對下」的師生關係,從「夥伴關係」來切入角色,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幫助、協助自己學習成長。當學生體認到老師對他們的鼓勵與關心,並非單純知識上的傳授,自然較能夠敞開心房,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老師,這種互信關係一旦穩定後,學生自然開始願意調整學習態度與心態,在課業、生活態度上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影響,師生間良性的互動就此建構起來。
揚祺老師相當重視學生,會站在學生的立場為其著想。例如:上課進度的快慢,揚祺老師希望在課堂中盡可能給予學生豐富的知識,但學生有時來不及或無法吸收,因而感到挫敗,甚至放棄,這時揚祺老師會透過導生聚或課後時間與同學們討論,作為教學上控制進度的參考,也會適當給予學生喘息的空間。再者,對於抽象的證明定理時,揚祺老師會用實際的應用例子使其具體化,使大幅提升學生的理解度。
「我的課可以輕鬆,但有基本的要求。」揚祺老師希望學生除了能夠掌握上課重點外,生活態度上的培養也很重要,故會提點學生其該履行的本分,潛移默化地為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提供全人教育。
「數位教學,與時俱進」-電機系莊子肇老師

去年也曾獲獎的莊子肇老師謙虛地表示,自己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在課程準備上,思考如何講授可以提升學生們理解及吸收能力。此外,莊老師會將其用心地準備的課程相關資料、教材等放在網路上的開放空間,讓同學們可以隨時瀏覽與複習,以增加對於課程內容的熟悉度及理解度。
較特別的是,莊老師早期由教發中心協助錄製數位開放式課程,後來改為自行錄製以提供學生自主學習,但莊老師不諱言地說:「事實上課程錄影的效果有限,以傳統錄影的方式來看,在步調上是比較不緊湊的。」因為在上課過程中,老師會針對當時課堂上的學生較缺乏的地方反覆講解,但對單純看錄影帶的同學而言,反而無法理解當時為什麼老師會一直重複在同一個議題上,不免造成步調上會有一些落差而形成了一些障礙,因此會希望的影片會是一個流暢的情形,而莊老師也在思考如何能改善傳統錄影這方面的限制。
莊老師認為培養同學對於課程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故給予同學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除了教學影片,還會另外安排了相關應用影片供同學們參考,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造出更大的可能性,讓課程不再死板枯燥,而是可以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應數系蔡志賢老師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志賢老師在教學上所秉持的一大原則。志賢老師會先了解學生的背景,並針對學生未來出社會會遇到的問題列入教學上的考量,針對不同背景、程度的學生,給予適合的學習內容,否則容易造成事倍功半,學習成效也不佳。
在教學方法上,蔡老師會由實際的問題、理論背景入手,先將學生帶入情境中,了解前因後果後再帶入正題並結合後續發展,讓這些知識對於學生而言是「有用的」。志賢老師認為思考學生的未來也是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所傳授的知識盡可能對學生有所幫助,否則效果打折。例如,假設學生要往實務應用的方面發展,就該減少往抽象的方向進行教導,減少理論部分。
志賢老師表示:「不能憑自一廂情願認為某個觀念很重要、很有趣,就把焦點一直放在那,需依照學生學習狀況調整教學內容。」如今入學管道越來越多元,學生成長環境的差異,造成學生程度也不大一致,志賢老師坦言,若是大班級的課程,也只能評估大部分學生的狀況,大班級學生性向與能力差異極廣,講授上也較有難度,只能掌握大方向來進行教學。例如,老師曾教導過政經系之學生,在課程的安排上就較著重於經濟、管理方面上的應用,為這些學生調整授課內容與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