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100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獲獎者包括教學傑出獎教師2位及教學績優教師21位,共計23位,獲獎名單如列表。教務通訊特邀請100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本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部分99學年度已獲獎之教師,教學經驗分享報導請參見教務通訊第45期、第46期與第47期。
獎項 |
獲獎名單 |
教學傑出獎 |
管理學院 |
企管系 |
吳基逞老師 |
社科院 |
教育所 |
洪瑞兒老師 |
教學績優教師 |
文學院 |
中文系 |
何樹環老師 |
劇藝系 |
殷偉芳老師 |
外文系 |
洪敏秀老師 |
理學院 |
物理系 |
郭啟東老師 |
生科系 |
劉仲康老師 |
化學系 |
蔣燕南老師 |
應數系 |
羅春光老師 |
工學院 |
資工系 |
楊昌彪老師 |
環工所 |
袁中新老師 |
電機系 |
李錫智老師 |
機電系 |
錢志回老師 |
光電系 |
于欽平老師 |
資工系 |
范俊逸老師 |
管理學院 |
企管系 |
林峰立老師 |
企管系 |
黃北豪老師 |
人管所 |
趙必孝老師 |
海科院 |
海工系 |
張揚祺老師 |
海資系 |
李玉玲老師 |
社科院 |
政經系 |
辛翠玲老師 |
通識中心 |
通識自然組 |
戴妙玲老師 |
通識自然組 |
趙大衛老師 |
光電系于欽平老師:引起動機、興趣培養
 「王小明,你對剛才的問題有什麼想法?」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于欽平老師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也暗自點了學生的名字,他希望這麼做能夠間接拉回出席率低的幾位同學。欽平老師也會努力將所有學生的名字記起來,拉近師生關係。于老師回憶從前一開始走入教學現場的情況,那時為了讓學生大量學習而拼命丟給學生知識,他發現這樣的成效並不顯著,於是改變了方法,希望藉由更生動的授課方式、寫寫板書和教材電子化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與動機,讓他們產生興趣而進一步自動自發學習。每到下課,欽平老師也會留下來讓學生問問題或是聊聊天,不會馬上急著離開。
「培養專業會讓自己未來的生活更好,不過廣泛的興趣會讓人生更加豐富,有積極的態度生活,才會有更積極的動力在自己的領域努力。」欽平老師也希望學生課餘能夠利用時間去旁聽其他領域的課程,多與外系的同學交流,才能夠更有創造力與創意。于老師與學生亦師亦友,會透過臉書與學生互動,成為學生生活週遭的一環,積極打造師生間溝通的橋樑。不過他也表示,學生上網成癮的問題,導致注意力下滑、失去學習動機,他期望學生能夠更有自制力,並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
上課偷用手機上網,欽平老師必會點名的!
中文系何樹環老師:以古鑑今、追求卓越
「把這個、這個和這個記起來,考試就沒問題了!我再重述一遍,你可以假設……」將學生拉到古代文字的疆域,是樹環老師的專長。樹環老師是中文系裡少數研究文字學的教授,提及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大多數中文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小學」領域,作為日後一心一意的研究對象時,「因為當時覺得這一門領域,夠難。」這大概是何老師勇於挑戰、果敢的一面。選擇了,就義無反顧的專研下去。
古文字,是讓人抓破頭也看不懂的符號,樹環老師希望透過反覆查詢、識別、書寫,慢慢將這些其實並不可怕、有靈性的生物成為好朋友,這樣日後在考試卷見到面,也能夠很親切的說聲「HELLO」!
何老師總能讓學生適性發展。有次遇到學生上課把《說文解字》寫成武俠小說秘笈時,他仍笑問:「後來呢?主角練成絕世武功了嗎?」「不是,他把秘密全藏在《說文》裡,到現在仍沒被人發現。」「那,等你發現了什麼蛛絲馬跡再告訴我。」無論是就業、考研究所或是跨行、轉系所,何老師都認為是好的,「人嘛,只要肯努力,未來總是有無限的可能。麵包做到世界冠軍就會向吳寶春一樣,圍棋下到頂尖就會像張栩、周俊勳、謝依旻一樣──研究、創作、教學、各行各業,皆然!」
電機系李錫智老師:嚴格要求、亦師亦友
「和學生相處,我扮演著三種角色,老師、長輩與朋友。」站在教師立場的李錫智老師,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在課業上不會隨便或鬆懈。他同時又扮演一位和藹親切的長者,不同於教師的嚴謹與規範,李錫智老師成為輔導學生生涯規畫與人生趣向的長輩,在一旁諄諄告誡、看守著學生學業以外的疑難雜症。錫智老師平時亦常會和學生在一起,透過聊天來關心學生,不會因為年齡與輩分的差距而保持距離。
李老師總慎重選用教材,一方面選擇難易度適合學生的教科書,另方面也透過新教材來提升自己該方面的知識。錫智老師每次在上課前都會將上課要用的檔案放在網路上,讓學生能夠提前預習、做好準備,每星期安排作業讓學生自由的練習,這麼做有助於養成學生自動自發的習慣,學習成效也會在每學期的四次測驗中展現出來。
每到星期六,錫智老師更是熱心的安排實驗室的研究生在早上九點鐘上英文課!還要輪流口頭朗誦,增加英文程度、提升國際競爭力,李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可謂用心良苦。對於大學教育,錫智老師的期望是多元的,不單單是課業上,他希望學生在人際、社團、打工、生活娛樂各方面都能夠兼顧。「人生,從來就不是只有一件事要處理!」李錫智老師認為各方面的學習和反應,和課業及職能絕對是相輔相成的。
企管系林峰立老師:建立信念、教育第一
「學校最重要的不只是教學,而是教育。」林峰立老師對於教育是認真的,除了研究之外,他以教育工作者自居,而不只是教學者。峰立老師認為在課堂上最普遍要達到的目的是知識傳授,但從知識到行為之間,他認為最重要的尚須幫助學生建立信念,因為信念才能夠讓學生領略自己所學的是什麼東西,且產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知識、信念、行為三者之間能夠合而為一,是峰立老師對於學生的期望。他重視校訓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說,《中庸》談的這個過程是普遍的學習過程,有強大的信念貫穿其中,希望中山人都能夠重視它。校訓和企業的願景一樣,是用來凝聚眾人信念的。
峰立老師體諒學生匆匆趕到課堂上來卻空著肚子,能接受學生邊吃邊聽課,只要不吵到別人。但他最不悅的是學生上課講話的毛病,細碎的小聲音容易影響其他同學,也會破壞老師營造起來的學習氛圍。峰立老師愛惜學生,從他在課堂中的眼神、語氣和詞句中無不透露對於學生的真感情,與其使用臉書溝通,林老師認為在課堂上的交流與互動更為重要。
對於大學教育的整體環境,峰立老師認為,「大學,更應該重視教育,才對得起國家社會,培養各種人才。」對峰立老師而言,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傳遞,人生觀、價值觀是更應重視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