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教學經驗及心得分享
本校104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教務通訊特邀104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91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
「嚴謹治學,學用合一」-社會學系
萬毓澤老師

因萬老師本身為外文學門出身,故對於學生「語言」的感受力與敏感度相當重視,甚至一句句帶領學生閱讀文本,並解析其單字與文法,紮實與細膩地讓同學感受與掌握文字的運用,了解語文如何吸收與呈現,其中的概念與文化脈絡的轉換等,老師認為這些都是基本功的訓練,尤其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所需經營的一塊領域。除此之外,老師也受過社會科學哲學的訓練,教學時也特別重視學生精準運用概念與理論語彙,堅持學術的嚴謹性,因此萬老師總是竭盡全力備課,每週撰寫具學術規格的講稿,正所謂「有所本」,以求授課內容的精準。
萬老師開設了全國社會科學系所唯一的「社會科學翻譯研究」課程,內容關注於如何將英文轉換成中文,字斟句酌,提升學生英文的理解力、中文的表達能力,了解語言的文化與脈絡,盼能帶動社會科學界對人文社會科翻譯、學術本土化的重視。
老師最特別的教學特色,為教學時從不主張「社會學本位主義」,因老師本身積極從事於跨領域的研究工作,經常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追求跨領域的知識刺激,「希望根據不同的研究主題與社會現象,設法培養學生整個社會科學(甚至部分自然科學)的興趣及基本認識。」萬老師說,讓研究與教學都以「打破科際界線」的核心理念一以貫之。
除了理論性質的課程外,萬老師也開設一些強調實作性質的課程,如「社會運動」、「參與式民主導論」等課程,強調將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進入田野,以社會實作、公共參與的方式來認識社會,並從中發掘問題、回饋社會,培養學生「學用合一」的能力。如前一學年的「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便以「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式,與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合作,讓學生成為研究對象的一份子,開發出一套讓小學生認識台灣戰爭史的桌遊,在旗津進行歷史推廣的教育,也協助戰和館在地化、永續經營。
「全球視野,即時回饋」-海洋科學系 陳孟仙老師

為因應時代變遷所造成訊息爆炸等現象,孟仙老師認為透過課程內容的轉化,談一些與生活周邊相關的即時議題,透過影片等輔助教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孟仙老師所教授的「全球變遷」,融入現今颱風異常的問題,培養全球視野。
談到服務學習課程,孟仙老師則以培養學生合作領導與溝通能力為主要的教學概念。透過不同科系、年級所組成的團隊小組,設計一個環境議題到中小學進行環境教育的推廣,這過程藉由讓集體創作與合作,整合融入相關的資訊,再進階實行於社會服務。由此可知,孟仙老師相當強調學生邏輯思考與判斷,經過內化整合,再反饋於他人的終身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上,因材施教是一定要的,但如何激發學生思考,帶領同學實際去嘗試,是服務學習課程的核心價值。」孟仙老師認為,因如今訊息的取得已不困難,也因此訓練學生接受挑戰時,如何有解決問題及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在上課時增加與學生們的互動,除了一般課堂上口頭的問答外,孟仙老師在通識課程的大班教學上更引進線上的即時回饋系統「ZUVIO」,學生使用手機即時連線回答問題,由系統彙整所有連線學生的填答狀況,讓老師可以就此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學習成效的評量。未來,孟仙老師希望繼續推動這種教學方式,甚至加入比賽的形式,帶動學習樂趣,「引進這種教學即時回饋系統,其實最終就是希望上課變有趣,不像以往較死硬,能更貼近生活,談一些時下社會議題,也許未來可以將課程往團隊群組比賽方式設計。」孟仙老師認為,藉由比賽形成議題進行討論,激發學生對跨領域學習的興趣是一種通識教育的任務,因此孟仙老師希望透過引進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習更有成效!
「多元教學素材,與時俱進」-外國語文學系 歐淑珍老師

歐淑珍老師在外文系所開授的課程以語言學相關為主,對於主修文學居多的外文系同學而言,可說是較少接觸的類型。「語言學類的課程是一個比較重視理性與邏輯分析的學科。」淑珍老師說,也因學生對於這方面分析性的課程較不熟悉,淑珍老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將課本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例子作結合,減少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距離感。
以「音韻學」為例,談論每個語言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系統、規則與型態,然而這種概念屬較抽象,淑珍老師使用一些多媒體的媒介,如Youtube、TED、或科普的例子,帶領同學真實「感受」這些抽象的概念。如淑珍老師融入最近流行話題PPAP,用音樂性的例子解釋語言中重音與節奏的觀念,可見淑珍老師的教學技巧很多元,將許多實例帶入課程中,幫助理解知識與概念,帶領同學體會語言學的奧妙。因此雖然語言學看似抽象,其實生活中處處可見語言學的運用,如PPAP也蘊含了語言學中複合詞的構詞機制,又或是電子產品中輸入法的運用,都擁有詞與詞搭配頻率的內涵。
除了語言學課程,淑珍老師也開授英語文能力課程。關於英文寫作課程,淑珍老師說:「寫作分結構與內容兩方面,而結構就像蓋房子,而蓋房子一定有基本的素材,譬如字彙、文法和段落篇章結構等。」將寫作比擬為蓋房子的比喻,建立英文寫作時的骨架,用英文的邏輯與結構來寫作,而非中文式的思考,上課時會不停引導同學思考結構面之議題。而內容的建構上,淑珍老師則認為需要非常長期的訓練,此部分牽涉到同學的批判性思考,必須由自身所接觸的知識素材支撐,培養軟實力。因此淑珍老師在課堂中傳授一些紮實的基本訓練,先建構蓋房子的基礎,而文章中的血肉則需學生自己對生活的體悟與感發所培養,藉由課堂上的分享與深度探討,也鼓勵同學表述自己的想法,激發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