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教學經驗及心得分享
本校102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教務通訊特邀102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74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其中,95至101學年度教學績優獲獎教師之開放式課程及磨課師課程相關內容,歡迎至國立中山大學-開放式課程-教學績優教師參閱。
「誨人不倦」--外國語文學系 盧莉茹老師

開設外文系基礎課程與跨院通識課的盧莉茹老師,總是謙虛的說:「其實我的課都是學生本身有興趣啦!再不然我就只好講些不好笑的笑話囉!」從盧老師謙虛、親切的語氣與大方、侃侃而談的態度即能感受到老師對於教學的熱忱,「讓學生不容易打瞌睡」是盧莉茹老師對自己的要求,而除了教師本身事前備課的用心,課堂上與學生的良好互動,也是莉茹老師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老師在通識課程的安排亦是通情達理,對於外系生的要求比本系生寬鬆,例如考試作答可使用中英文參雜,讓非本系同學對於英文能不那麼排斥,進而對其產生興趣。
盧老師也提醒外文系的同學,想要靠外語能力在社會上生存,除了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要好,亦要再更精進自我--修習第二外語,這樣未來求職空間才會更廣;老師亦建議:「文院時常舉辦外籍生活動,若雙方能增加互動,也是練習的好機會!」莉茹老師期許本國生與外籍生多能以彼此為師,在求知過程中相互激勵。
來到中山大學已邁入第四個年頭,盧莉茹老師感謝學生對她的肯定,也期許自己能再更新、充實課程資料庫,以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協助學生看見更開闊的知識眼界。
「結合時事、多元發展」---政治所 王群洋老師

「許多學生常常以為國際上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上這堂課,就是要讓他們知道國際間是彼此息息相關。」王群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在國際上常有因爭奪石油而引起的戰爭,看新聞時大部分的人只是隨意瀏覽,覺得事不關己、不受影響,此時老師就會提出石油的優點與缺點,說明其對生活的影響,讓學生能連結事件、更快進入狀況。
群洋老師講授的課程,大多是分析、探討國際關係,課後,她常以「指派作業」的方式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時候我會指派一些申論題,因為記憶能力都被電腦取代,但每個人的分析能力還是獨一無二的。」此外,老師也十分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不論是讀哪個科系,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老師笑著說,就像如果今天發現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但卻不知如何發表,豈不可惜!另外,像是學生上台報告時的簡報呈現、應對台風,老師都會適時給予建議,「畢竟出了社會,演講時面對的可是陌生人啊!」
對於每位同學的生涯規劃,老師總是不遺餘力的從旁協助,強調現在只有單一專長已經不足以應付社會科技的瞬息萬變,如果能成為更具有國際觀的新鮮人,又或者對國際情勢、文化比別人更深入了解一些,那未來的發展性就又多贏別人一點。「從我們政治所畢業的,有去當財務理專的,也有去做行銷的!」無論就讀的科系為何,王群洋老師都鼓勵同學多方培養自己的興趣,進而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嚴師有情、教導有方」--電機工程學系 莊子肇老師

莊子肇老師所開設的「數位系統設計」是電機系的基礎課程,「雖然這堂課看似與電機無關,但其實它與同學的未來息息相關。」莊老師以自身為例,在他大一時也曾修過這堂課,當時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到了大四才有感觸:「原來當初大一學的東西那麼重要!」因此,老師想藉此傳達給學生的是:這堂課是大二、大三課程的結合與應用;並且,他也希望學生能學習將其與生活作連結。另外,莊老師表示,他並不會以點名等方式強迫學生來聽課,而是希望學生能發自內心的覺得來上課是有趣、值得的。
「教學,其實就是為學生開一扇窗,並讓學生看見窗外的新知。」莊子肇老師在課堂上除了講述概論外,也時常搭配生活實例;先讓同學有興趣上課,再讓他們了解前因後果。相對於必修課程,莊老師另有開設選修課程,在選修課程的準備上,莊老師會安排許多面向的資料,讓同學有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對於這些計算繁瑣且不易拿分的課程,子肇老師常常遇到學生要求調整分數,另外,老師也發現學生在學習較抽象的理論時,容易有不適應、不發問的情形出現,而「調分」也只是事後彌補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後來莊老師漸漸改變評分標準,並把規則講清楚,老師也鼓勵學生若發現成績不佳時應立即發問,因為這不僅僅代表學習上遇到問題,其實也是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儘管在給分上可能較嚴格,但老師的用心良苦都是為了學生好啊!
「建立目標、自我競爭」--劇藝系 殷偉芳老師

時常帶學生進行參展、表演的殷偉芳老師強調,每次的巡迴演出都是最佳的「額外練習」,在這過程中藉由學長姊的指導、師傅點評,學生得以提升技巧與累積經驗。課堂上,偉芳老師特別著重理論基礎,並且在介紹相關歷史背景時,搭配不同年代與劇本講授,讓課程不致太過枯燥乏味;當然偉芳老師也遇過學習狀況不佳的同學,面對此一情況,偉芳老師表示,「其實學習都是有目的的,學生要先有自己的目標,才能向上爬。」而老師能做的,就是引導、輔導學生,提供同學最大幫助。
對於劇藝系學生的未來生涯發展,殷偉芳老師坦承,「選了這條路,無論是走那個組,其實都很辛苦。」老師建議同學可以多考取證照,增進實力與技術,而其餘的規劃很多時候都是靠「機緣」,「我常跟同學說,先熬個十年再說。」先從小角色、臨演做起,相信自己、把握機會,不怕熬不出頭。除此之外,老師也鼓勵同學繼續讀研究所,不斷精進自我。
偉芳老師認為,台灣學生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老師也提出自身經驗,有一次帶學生至北京參展,老師所看見、體會的,是北京學生認真、細膩的一面,而這些小細節,都是台灣學生可以嘗試效仿、努力之方向。最後,偉芳老師期許自己能在大學課程的講授中培養出更多劇藝相關的人才,提升台灣整體水準。
*101學年度西洋戲劇史開放式課程相關內容請詳見國立中山大學-開放式課程-教學績優教師。
「教學相長、建立楷模」--環工所 袁中新老師

袁中新老師認為,教學不是一股腦地把老師具備的知識填鴨式塞給學生,而是先了解學生想學什麼,再來設計教材以配合講授內容;袁老師在碩班課程的第一堂課都會附上問卷,藉由學生填覆的內容來熟悉每位同學的知識背景、想學的新知等,「畢竟我們所內的學生來源太廣泛,若可以先了解大家的程度,對於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袁老師善用「啟發式」教學--透過問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掌握重點;此外亦透過「團體、書報討論」培養與強化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
袁老師所開設的通識課程中,每個禮拜都有不同的課程主題,並以類似演講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在大班制的環境之下仍有許多事情無法兩全,尤其重視學生意見的袁老師幾乎每年都在煩惱該如何「點名」,「如果助教唱名一個一個點,同學嫌太冗長;發札記卡給他們寫,學生又嫌麻煩!」但老師強調,「點名還是必要的,如果同學太久沒來上課,還可以找他們來了解原因。」這些在在都顯示袁中新老師對於自己授課的負責態度。
曾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的袁中新老師,提出「通識課程專業化,專業課程通識化」的改革方針,對此,老師也以身作則,長期開設博雅通識課程,希望修課學生能擁有更廣更深的視野,對於專業、通識課程,皆應廣博而不可偏廢。
*101學年度空氣汙染工程學開放式課程相關內容請詳見國立中山大學-開放式課程-教學績優教師。
「互動教學、經驗學習」--企業管理學系 王致遠老師

王致遠老師喜歡與學生互動,因此時常在課堂上安排個案討論與報告,除了藉此增強師生間的連結外,亦讓彼此得以交流想法。在每堂課的開端,致遠老師習慣在理論中插入影片實例,吸引同學注意,讓大家更快進入狀況、並融入教學。藉由個案研究,老師希望能讓學生看到企業實際運作模式,並讓他們瞭解「創意是如何冒出來」的。致遠老師的課十分開放,許多課堂上的規定都由學生自己表決,如評分標準、分組形式等,而此一做法也能使學生更投入、專注於課程。「我讓學生自己決定期末考的方式,但傳統的紙筆測驗反而從沒人選。」致遠老師笑著說,大多同學都選擇報告,分數的百分之五十採取「互評」,這樣的措施一來能讓同學採納他們覺得有道理的評語,二來對於不贊同自己想法的意見也必須培養雅量,虛心接納。
「我們要學的,是碰到問題要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去判斷與解決。」老師強調「學管理沒有標準答案」,他從不輕易告訴學生自己的看法,如此學生才不會被牽著走,也能激盪出更多新奇的議題。在老師的課堂上,氣氛是輕鬆自在的,期末回饋時學生亦總是大力讚賞課程的設計與安排;致遠老師相信,在交換意見、商討個案的同時,彼此必能一同思考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