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教學經驗及心得分享
本校102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教務通訊特邀102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74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其中,95至101學年度教學績優獲獎教師之開放式課程及磨課師課程相關內容,歡迎至國立中山大學-開放式課程-教學績優教師參閱。
「誘發學習動機」--教育所 莊雪華老師

「雖然現代年輕人和以往呈現不一樣的面貌,但不見得就是不好。」雪華老師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再以舊思維來看待新世代的學生,例如:現代的學生在資訊的蒐集及科技的運用能力,遠高過她們這一代,因此在教學上,老師的角色不應該停留在只提供學生整理過的資訊。
課堂上,雪華老師會不時拋出問題,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另外,她認為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學生分析文章內容、評判文獻資料、產生邏輯思維;雪華老師說,學生再看過這麼多意見分析之後,如何產生自己的觀點,這才是她教學的最終目的。
雪華老師不太會禁止學生在上課時滑手機,因為學生滑手機,老師也負有一部份的責任。有時候,老師也會希望學生滑手機,當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而沒有人知道怎麼回答時,老師會要求學生趕快Google一下,找出答案。
雪華老師說,學生在12~18歲的時候,因處於高度的升學壓力之下,念書對他們而言只是為了考上好大學;「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無上的樂趣!」雪華老師認為,與人相互辯論、切磋心中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念並接受別人的回饋,都是一種腦力激盪的體操,然而,如何讓學生了解求學的真正意義,並激發其學習動機,是她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因材施教亦師亦友」--生科系 劉昭成

昭成老師教學活潑、與學生親近。上通識課程時,由於學生來自各個領域,因此在準備教材時,除了文字外,還會搭配影片和圖片,加強同學的理解與提升其興趣;此外,他也會和同學聊聊熱門的生物科技,讓學生了解最新時事。
昭成老師上課不用麥克風,他喜歡走下講台和學生互動;他也會藉由問問題和學生互動,老師認為提出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學生,而是為了讓他們檢視是否理解上課所學,此外,還可以促進同學的思考、鼓勵其參與和表達想法意見。在專業課程,老師則看重學生的能力,另外有一套獨特的計分方式,是將出席率視為同學考試考不好的彌補加分方式。
「學生自己盡力,老師也要有吸引力」,3小時的通識課程中,老師也應把上課內容發揮得生動有趣,不讓學生感到枯燥。昭成老師也從到教會社區大學上課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把專業的東西讓不同領域的學生理解,然後將這樣的經驗應用在課堂上。
在問及和學生的關係時,昭成老師不以上對下的關係和學生相處,而是將學生當作朋友一樣,在和同學的互動過程中,反而能知道如何改進課程,也較容易知道同學們何處不解。另外,從老師時常被選為優良導師便也可略窺一二老師是如何深受同學喜愛。
「誘發興趣、引領學習」---企管系 吳基逞老師

「通常想要讓學生尊重這門課,老師自己得先做到。」吳基逞老師鮮少遲到,也盡量不調課;他認為自身若能嚴謹地看待課程,學生的態度也會不一樣。基逞老師通常以板書呈現上課內容,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認識理論、公式,「用簡報,滑鼠按一下就過去,學生可能還來不及吸收;藉由板書,學生就能更清楚了解範例的演算過程。」
「引起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是吳老師的教學理念,老師強調:主動學習比被動吸收更有效率,所以他常在授課內容中加入時事實例,使學生明白自己平日所學與日常生活是貼近、相關的。此外,對老師而言,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藉此也能拉近師生距離,進而了解學生,讓每位同學都能快樂學習。
對於助教的甄選,吳老師也十分重視,慎選好的助教,以其作為大學部學生的表率,如此雙方相輔相成、一起成長,有助於課程的進行。有別以往「以考試決定成績」的作法,吳老師不把考試當作測驗,而是將它定義為「複習」──希望同學一看見考卷上的題目,就能自動喚醒課堂上學過的理論,並將其應用;吳老師不常點名,以交作業、不定期小考來督促同學出席,老師笑著說,「現在大學生太愛蹺課了,必須多少給一點壓力、誘因,讓他願意來上課。」
未來,吳老師期許自己能「從平凡中達到教學卓越」,相信對於教學有滿滿熱忱與想法的吳基逞老師,必能為學生開拓更廣的視野。
「貼近生活、改變社會」---社會系 陳美華老師

「希望這堂課,可以讓同學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真實社會。」陳美華老師過去曾在婦女團體工作、從事性別議題研究,此外,老師講授的課程,也多是有關「性別理論」。關於這樣一個特殊的議題,除了課堂上傳授知識、講解概念,老師更希望學生能有實作的機會,因此陳老師採用設計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親自訪問社會「真實人物」並與其互動,讓同學們知道自身所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同時也看見不同的社會層面--例如實地探訪同志酒吧、研究乩童文化……等,各式各樣我們鮮少接觸的職業,都能在這堂課深入體會。
老師早期研究「性工作者」、「公娼」等議題,近期則是以男性性消費者為主,依據陳老師的研究發現,買春有時不只是短暫的買春行為,對許多性消費者來說,更代表著他們能夠體驗社會階級的流動,彷彿從底層上升到頂層一樣,有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陳美華老師至今已教書十年,老師笑著說,只要學生上完課對這些議題能有多一點的想法與關懷,多一些改變社會的動力,甚至親身參與,對她來說,就是最大的回饋!如果對這些議題有興趣、或想更深入了解,歡迎來修美華老師開的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