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101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包括教學傑出獎教師1位及教學績優教師23位,共計24位。教務通訊特邀101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64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
「亦師亦友,教學相長」-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張揚祺老師

課堂上,張老師總是以學生的角度,作為其授課內容與教學節奏的參考;而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首要之務即為瞭解學生,因此師生間的互動,便顯得格外地重要。張老師常透過下課時間、導生聚等機會,主動親近學生,與其打成一片,建立彼此學習上的夥伴關係,如此,學生才會開始向老師敞開心房,討論課程上的困難點,以及對於課程的建議。以此才能瞭解授課後,學生學習吸收的狀況,作為調整課程的參照。此外,張老師也藉這些機會,鼓勵學習落後的學生,並開放課後時間,讓學生至研究室提問討論。
談及教學理念,張老師認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希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角色,於此老師可分為兩種,一為「經師」、一為「人師」,經師是指教師本身學識豐沛,但僅就學術層面對學生傾囊相授;而人師則除了要會傳道解惑外,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更要為學生豎立榜樣。張老師的教學理念,是以「人師」為出發點,來構思與學生的互動及課程的設計,除此而外,在日常生活他也對學生有所指導和要求,例如張老師特別要求學生要守時,從生活習慣的督導,養成學生良好的品格.未來期能透過更瞭解學生,進而設計出更完善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習成效。
「樂中教學」-物理系郭啟東老師

「王小明,周公下班了。」課堂上,郭啟東老師特別留意每個學生的精神狀況。一旦發現學生稍有不濟,總會以輕鬆詼諧的方式點醒正在「搖頭晃腦」的同學,並提醒他應精神專注,用心上課。郭老師非常重視概念的建構,因此每當傳授重要觀念時,老師總會特別放慢講解速度,視學生不同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以期每位學生都能掌握該堂課基本概念的建構。偶爾,他會讓學生上台試作習題,一方面是希望同學都能專心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是確認同學是否已理解基本觀念並能活用於解題。藉此,郭老師也可以確保每個同學當下的學習成效並適度調整教學的方式與速度。至於其他課程延伸的細節部份,則是希望已具有「大學生身份」的同學能自主地去學習,懂得為自己學習負責;能舉一反三,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實力與應變的能力。
郭老師表示:現在的學生較有自己的想法,觀念也頗為創新,無法再以舊有的傳統標準來評斷。但是,有幾件事情是當代學生需要思考的:
首先,當前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性向與能力,並為自己立定好中、長期的目標,以積極且正面的態度朝著每個目標邁進,如此方能不蹉跎歲月,以期達到學識、涵養各方面的成長。其次,學生規劃時間的能力是需要再加強。「青春不留白」、「恣意揮灑青春的汗水」,大人們是完全認同的。但如何在課業、社團、系學會、球隊等各項活動之間取得平衡,妥善分配時間,不讓自己青春「有」悔,也是每個學生應當要去學習的課題。
郭老師認為保持教學熱枕,與學生建立良好互信的關係,適時扮演「聆聽者」與「經驗提供者」的角色,讓學生知道你是可以信任的。唯有與學生建立互信的關係,才能讓學生放心你的教學,有才能引發同學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記得曾有學生畢業時給郭老師的卡片上寫到:「感謝老師的教導。上過您的課後,讓我深深覺得這是在大學所有課程中,最值得修習的其中一門課。」此時,見郭老師臉上露出淺淺的微笑說:「看見學生的成長與感念,是我在教學生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啊!一位具有熱誠與正確信念的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學識,更是人生的寶貴經驗啊。
「有教無類」-企業管理學系黃北豪老師

黃老師認為擁有結合實務與課程理論的能力,對學生日後在職場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為了加深學生此項能力,在課程鋪排上,黃老師善用二十多年來累積的個人經歷以及為企業診斷的能力,於理論外融入大量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更瞭解所學;此外,不同於以往教科書上的例子,黃老師常舉本土化中小企業為例,減少學生與抽象理論的距離感,使其能將理論運用於實務。在學期中,黃老師也會安排一單元,邀請業界的傑出校友為學生講課,藉由畢業學長姐的經驗分享,讓學生對授課內容產生共鳴,也更瞭解未來職場上的實務運用情形。
除此而外,黃老師談及將大量實務與課程結合,也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管理會計這門課程為例,在考慮定價決策時,黃老師會請學生先計算自己生活中的物品,如學生桌上的手搖飲料,為什麼是訂此價位?而在討論公司預算規劃時,則請學生先規劃個人的預算。進行財務分析時,鼓勵學生買便宜的股票,由此激發學生對於研究、分析各個公司財務報表的動機。透過將理論與生活結合,黃老師不僅讓學生樂於所學,也懂得未來如何學以致用。
面對學生,黃老師秉持著「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不在乎學生過去就讀的學校為何,而是思考該如何引導、協助中山的學生在專業學習、職涯發展等各面向,如何培養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並發揮所長、學以致用,成為具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以師為師、以生為師、以子為師」-資訊工程學系楊昌彪教授

在楊老師的授課經驗中,與學生有互動、授課帶幽默感、結合生活範例等,是十分重要的。以程式設計與演算法課程的講授為例,由於多為理論,較枯燥乏味,所以常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楊老師常透過生活案例與對資訊設計的省思,來引導學生。課堂上,他常以電梯的按鍵版面設計為例:「使用電梯時,最常按的按鍵是1樓,現有的設計版面為數字,採由上至下、直排的排列方式。假設大樓有10個樓層,當要按1而不小心按錯時,就非常容易按到6(因為6在1的旁邊),就往高樓層去了;符合人性的設計應是,數字由左至右,橫向的排列因此想按1但按錯時,也頂多到2樓(1在2的旁邊)」。藉由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結合自身正在學習的理論,以此引發學習動機,也讓學生在未來以工程師身份進行設計時,不要忘了將「人」的元素放入設計中。除此之外,楊老師也強調,授課時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避免夾雜過多的術語,以此減少學生的學習挫折;另外,在授課前,他也會撥出5至10分鐘,簡單複習前一堂課的重點概念,讓學生能更容易銜接課程。
除了努力於教學,楊老師有感於畢業學生至職場上,其程式設計的能力未能達到一定標準,因此於2010年六月與交通大學共同發起辦理全國「大學程式能力檢定」(Collegiate
Programming Examination,簡稱CPE)。自2011年起,楊老師擔任CPE委員會主席,負責主辦CPE,並推動此概念至全國各大學。在沒有教育部計畫的支持下,目前已有四十餘所大學參與協辦CPE,並有十餘所大學以此作為學生的畢業門檻。他自發地召集各個學校,期望能以此有效評鑑學生程式設計的能力,並提高學生日後就業或升學的競爭力。楊老師的教學熱忱,實為表率。
楊老師並非師範體系畢業,因此認為精進教學方法,對成為一名良師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楊老師的教學,一直以此觀念為根基,並秉持三項學習原則:第一「以師為師」,以過去自己所認為良好的老師為楷模、汲取其經驗,學習他們的授課方式;第二「以生為師」,透過學生的回饋,瞭解其學習的障礙、困難,以此調整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的方式;第三「以子為師」,楊老師的小孩正是大學生,透過與自己小孩的對談,更明白學生的學習狀況,並以此思考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楊老師透過「以師為師、以生為師、以子為師」的教學理念,持續學習、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期許自己能夠伴隨學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