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101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包括教學傑出獎教師1位及教學績優教師23位,共計24位。教務通訊特邀101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64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
「構思教學,引發學生學習熱忱」-通訊所黃婉甄老師

「當老師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看到自己的教學對學生有幫助。」許多已畢業的學生回系上敘舊時談到,大學所學的知識在職場上也非常受用;對婉甄老師而言,學生能學以致用,讓她感到非常欣慰。授課時,婉甄老師是以投影片輔助教學,內容上若有需特別講解的部分,就在投影片上保持空白,上課時就能一邊講解一邊寫算式。用這樣的方式教學,同學較能理解每個概念該怎麼操作和計算。另外,在課前她要花不少時間構思教學的方式,並且在上課時,注意學生的學習反饋,若學生表現出困惑的表情,有時也得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確保學生能掌握學習重點。
黃老師認為大學部的學生很有學習熱忱,下課後會跑來問問題。她喜歡同學主動發問,因為藉由問題的提出,可以了解同學在哪個環節產生疑惑,也可以讓她再修改自己的教學方法。但是,這一兩年來,黃老師發現一個現象,同學對成績的重視高於概念的理解,這並無助於往後的學習,畢竟能夠真正學習到知識比較重要。
「學生和工作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學生有犯錯的權利。」學生之所以稱作「學」生,就是為了「學習」。因此,黃老師鼓勵學生放膽嘗試,也不要擔心自己提出的方法很「笨」。方法有錯的話,慢慢修正就好,重點是能否從經驗中學習。黃老師說,如果不知道自己該加強什麼能力,可以從求職網站中,了解職場上所需具備的能力為何,想好後,就積極學習,要懂得善加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
「教學相長、發現自我」-政治所廖達琪老師

「教育是在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廖老師認為,教育的目的絕非將學生訓練成考試的機器,而是啟發學生探究與評判的能力。在中山任教已有三十餘年的她仍非常樂中教學,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好的教學能觸動學生的想像力,看到學生在思考問題,讓她覺得教學是有意義的。第二,所謂教學相長,學生學習的同時,老師也有成長的機會。有時學生也會忽然拋出她從沒想過的問題,這讓她有機會以不同的觀點來思考同一件事。
「一開始教書的時候,都和學生沒什麼距離。」初為人師,因為和同學的年紀相仿,所以彼此就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但是現在的學生都把我當媽了。」廖老師笑著說。另外,她懷念以前教書時候,沒有太多新奇的教具可使用,教學純粹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已。但是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教學要配合使用許多新式的教具,這樣反而會綑綁掉真正的人文精神。廖老師說:「設計太多的獎項、評比,只會讓教學模糊了焦點,學生是老師教書的目的,而非工具。」廖老師認為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樸實」。
教學是一份激盪生命的志業,廖老師相信學生都是可以被啟發的,她並不覺得現在學生的程度比以前差,而是不同世代的學生就有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學習方式。看到學生在自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成長,是教學上最大的回饋。
人際必修-通識教育中心自然與應用科學教育組 戴妙玲老師

儘管教學生涯長達20多年,妙玲老師至今仍對自己開設的課程懷抱著極高的熱枕,並且每年都期許能與不同的學生激盪出不同的火花,為課程內容帶來更豐碩的成果。「這堂課有別於以往學生所修的傳統課程,選上這堂課就像是參加一整個學期的營隊一樣,不僅可以認識新朋友,也是跟自己更深一層的對談。」妙玲老師也希望在修過課以後,每位同學都能學會「說出讚美、感恩」。課程一開始,妙玲老師會讓班上同學分組,增加認識朋友的機會,並且學習在自我介紹的同時也能行銷自我;妙玲老師希望這樣的環境能讓每位修課同學敞開心胸,大方伸出友誼的手,結交朋友。
妙玲老師設計了許多活動,如「小天使與小主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天使與主人,而該活動的用意便是讓同學能體會不求回報的付出,或是當自己沒有收到禮物時,該如何去調適心中的失落;此外,「free
hug」則是藉由肢體接觸來拉近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同學在活動中可學會付出溫暖以及如何微笑對人,相反地,在遭到拒絕時,心態上該如何調適。透過實際與理論結合的授課方式,這堂課除了學得到教科書上的知識外,連結生活經驗更是讓學生印象深刻。但是可別以為這是一堂選上就必過的課,妙玲老師可是非常注重出席率與學習態度,若是沒有好好參與活動,還是會被當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