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101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教師及教學績優教師業已遴選完成,包括教學傑出獎教師1位及教學績優教師23位,共計24位。教務通訊特邀101學年度獲獎之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及心得,並自64期開始陸續刊登系列報導。
「拋出問題、自主學習」-海工系陸曉筠老師

「大學生與高中生應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陸曉筠老師說,大學部不能當作高中部來念,研究所不能當作大學部來讀;高等教育普遍化,學生程度卻沒提昇,不是一件好事。課堂上,陸老師通常不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因此,學生可能會先歷經一段渾沌撞牆期;在這個時期,學生要試著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法,然後找到答案。「學習如何學習」是學生修畢課程後需具備的能力之一。
陸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前她會將授課的PPT放在網路上供同學下載,但是現在她覺得這樣會養成學生的惰性。陸老師認為,上課是為了教授課程的主要內容,但是相關的知識,同學要自己花時間探索與學習。「現在的學生用功起來是很可怕的,前提是要用現在學生的方式。」她說,現在學生合作的能力比較好,以前強調的是在團體中爭取第一名,但是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運用團隊合作發揮最大效能。
教學上特別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曾有許多外系的同學來修課,創意地結合不同領域的學科,這不但讓本系的學生得到跨領域的知識、開拓自我思維的視野,也讓學生間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未來,陸老師希望中山的學生要再積極一點,拓展學習領域的寬廣度,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與國際接軌。
「全盤掌握、互動學習」-中文系紀志昌老師

「一堂六十分鐘的課,我通常要準備兩到三天。」紀志昌老師所秉持的教學態度,就是要求自己全盤掌握授課內容。因為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非百分百,老師要能熟悉教材脈絡,掌握教學目標,將龐雜的書本知識化繁為簡,並清楚地傳達,方能引導學生通往正確的學習途徑。
「好的教學成效能讓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真正融入課程的學生,會深入探討事物的本質,有問題發問的。藉由問題的提出,老師能瞭解學生理解的程度。因此,適當地引導學生發問,透過意見交流與討論,協助同學內化所學的知識,是老師教學上的首要工作。另外,紀老師會將授課內容與時事結合,讓同學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像酵素,要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相對於大陸的學生而言,台灣的學生缺乏危機意識且學習動機不足。紀老師說,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學生認為學校所學的知識無法滿足職場所需,因此沒有動力學習。所以,如何使授課內容具實用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意願,是老師在課程設計時須列入考慮的;畢竟,有動機的學習,才能使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且提升學習成效。
扎實學習---海資系 李玉玲教授

「當學生是必經的過程,而我們總要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玉玲老師的課並非能輕鬆修畢,課程一開始她就告訴大家:「這堂課不接受任何成績上的通融,考幾分就是考幾分,不會加分。」就算如此,學生仍願意付出心力、時間來修這堂課,因為一旦你修了這門課,不來聽課,就是你吃虧!課堂上,玉玲老師除了使用坊間的教科書外,她還自己編排教材,再重新詮釋整理教科書上的內容,一切只為了讓學生學起來能更有效率。「肉體是軟弱的,但學習精神可嘉!」玉玲教授十分心疼想認真上課卻得和瞌睡蟲奮鬥的學生,也因此她一直想辦法讓課程內容結合更多生活上的實例,甚至還嘗試過上課講笑話給學生聽!
為防學生上課無聊,玉玲老師經常拋出問題來吸引學生注意,讓他們從已知的知識出發,思考更多不同層面的問題;此外也會分組做專題,每一組都必須上台呈現自己的報告成果,這不僅可以讓她清楚學生吸收多少,也是學生踴躍提問、活用知識的好時機,玉玲老師還強調「做錯也是一種示範」,不怕學生做出錯的報告,只怕學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
雖然修這門課很不容易,但被當的學生總會選擇重修再次挑戰自己;甚至還有學生在畢業後特地寫了一封信給她,感謝她當初當掉自己,讓自己能有「重修的機會與體會」!「看得起自己,讓學生成為有信心、能力,願意負責任的人。」這是玉玲教授堅持的原則,因為腳踏實地的學習,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