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校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培育規劃
為落實全校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培育,本校特成立「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培育暨認證委員會」,其培育規劃分為正式課程、非正式/潛在課程與情境教育三方面推動。
在正式課程面,於「本校課程審查及其相關作業規範」中明訂本校課程教育架構區分為學士班通識教育課程及系所專業課程兩大類;通識教育課程由「通識教育中心」依校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統籌規劃;專業課程由各系所依校、院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系所教育目標及學生專業能力指標自行規劃。各系所學生專業能力及系所課程結構圖,需提報三級課程委員會審議後實施。並要求教師進行課程設計
,規劃課程內容與活動時,納入相關理念落實於成績評量中,並在課程大綱中呈現供學生選課參考。本校進一步整合各系所之課程結構圖,完成全校課程地圖系統,涵蓋全校課程總覽、課程大綱檢視、課程檢索、學生專業能力達成雷達圖等功能,以提供學生跨院系所之選課規劃、職涯進路與升學之專業能力培育指引。
在非正式/潛在課程中,結合學務處、通識教育中心、藝文中心、國際事務處等單位共同規劃學生之課外活動、社團活動、服務學習、國際志工、藝文展演..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推動學生走出課堂培育多元能力。透過強化學生之人際互動,表達與溝通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美感品味、倫理與社會責任、合作與領導能力等之訓練,與正式課程形成互補。
在情境教育方面,乃為善用本校山海兼具之獨特自然地理環境,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體認人類與自然生態之平衡共榮,
以培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勇於接受挑戰並擁有天人合一自然情懷特色之中山人。更藉由校園軟、硬體環境之建設與相關活動課程,潛移默化培育學生之山海胸襟與自然情懷。
本培育規劃以落實學生學習為本位,學生於大一入學時即進行職涯性向檢測,依據職涯興趣進行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之選課規劃,在校期間各項參與紀錄則全面匯入學生Learning
Portfolio系統內呈現,提供給學生作為自我檢視各項能力
之達成情形,並提供教師適時進行指導與師生互動之參考(如圖1所示)。

二、全校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檢核機制
基本素養與能力達成之檢核可以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兩方面來執行。本校檢核學生能力是否達成之規劃如圖1所示。依據教師的課程面、系所面、學生面及學校面等檢核目的設計檢核方法(如表1),茲分述如下:
(一)
教師課程面: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對學生培育的機制,在教師於學期初設計課程時就明訂於課程大綱中。故於期末,透過教師對學生的檢核,期望了解學生在課程中是否已達成課程目標及所欲培育之學生能力,以提供教師作為修正教學內容與方法之參考。檢核方式包括:(1)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檢核:學生課程學習之成效表現,即學生修課後之成績表現;(2)以學生學習導向之教學意見調查:由學生於學期末之自我評量該課程是否有助於達成教師設定之學生能力培育;(3)畢業生離校問卷調查:學生於畢業前再次對授課教師的滿意度調查,以作為交叉比對之間接證據。
(二)
系所面:系所可以由下列方式對所有系所開設課程之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進行相關之檢核。(1)在本校課程地圖中,依各系所所有課程規劃之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培育權重進行統計,呈現之「系所課程專業能力分析圖」,檢核系所課程開設達成自訂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的完整性。(2)由畢業生離校問卷:學生對系所各項能力培育的滿意度進行檢核,作為間接證據。(3)畢業系友的表現:由畢業五年內之系友問卷、學生就業滿意度調查及雇主滿意度調查等進行檢核,系所可以了解畢業學生是否達成教育目標,並可依其建議進行課程修正。(4)其他外部檢核方式,如證照、會考之達成率等,均是檢核之直接證據。
(三)
學生面:(1)
透過Learning
Portfolio系統中之「學生能力達成雷達圖」,學生可以檢核本身是否已達成系所訂定之學生專業能力目標;由活動的參與紀錄可以了解自己各項素養的養成強度,以引導學生自我主動學習的參考
並激發動機。(2)透過總結性課程(capstone
course)進行系所專業能力檢核,如畢業專題製作、畢業展演、畢業小論文與證照等檢核自己之專業能力與核心能力
之達成程度。
(四)
學校面:目的在於檢核學生是否已達成學校訂定之學生教育目標與教育總目標。檢核方式包括:(1)全校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檢核(含校訂通識學分數門檻、英文檢測門檻、游泳檢測門檻、學生活動參與等);(2)畢業生表現及畢業五年內之校友問卷(學生就業滿意度調查、雇主滿意度調查等),檢核學生是否達成系所學生專業能力、全校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3)由畢業十年的校友回饋與就業調查與雇主滿意度,檢核學校之總教育目標「培育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之達成情況。(4)學校自98學年度起對大一入學新生並實施學生學習與生活檢核量表(SELF
Scale)檢測。學生在大一入學、大一結業及大四畢業時,對各項能力之自我評量及學習與生活狀況之自我檢核。相關資料可回饋系所、導師,以作為修正及了解培育學生之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