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第一樂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 俯不祚於人」
,第三樂則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由此可見在聖賢的心目中能夠教育到一位優質的學生是多麼地令人愉悅的事。
然而,有可能每位教師都有機會能夠教育到英才嗎?難道教師得不到英才就無法施展心中的教學理想?為使本校教師對教學的觀念有新的認識和交流,
本處教發中心於99年6月21日邀請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的唐瓔璋教授
,在本校的教學研討會中,
與大家分享個人豐富的教學經驗及心得。
唐教授除了曾在美國留學,也有在許多國家任教及面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學生的經驗;再加上唐教授本身教授管理學科,有許多業界高階主管
都要來修習過他的課,因此,「怎麼教學可以使他們都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便是唐教授所關注的問題。而唐教授也說,如果可以解決教學上的阻礙
,使教學有效順利,不需煩惱自己教的不是人中精英,因為優質的教學自然會吸引優質的學生來求教。
唐教授在研討會中舉出五點他的「個人教學理論」:
1.
神聖的講台─教師應該把講台視為神聖的場域,意即要用謹慎用心的態度來教學。
2.
講台上的老師和演講者是台下學生們未來的精神標竿。
3.
教育不只是知識養成或技能傳授,也是老師人格典範的傳承。
4.
注重對人類終極問題的關懷。
5.
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所應具備的不全只是專業,而應具備健全的人格、關懷社會的心、商業倫理道德以及綜合的領導能力。
理論之後,唐教授接著提到他實際教學上五個「個人教學方法」:
1.
市場導向─以學生的需求去設計課程或論文題目。
2.   教學相長─理論與經驗的有機成長。藉由和學生的互動中,達到提升學生能力也提升自身教學經驗和方法的效果。
3.   教學和研究相互精進。
4.
知識是食材,良師則為佳廚。
5.
名(嚴)師出高徒─以課前契約約定上課規定或以記下所有學生的姓名等方式,增加課程的嚴謹度。
最後,唐教授以自己的終極理念和其他教師分享。他以宋代朱熹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作自己的終極理念。唐教授解釋,許多來修習
過他的課程的企業大老闆、高階主管甚至是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可能很有經驗,但那些經驗的背後實際上是有很多理論,要能夠在實際上把問題處理得當,理論當然要非常清楚
;而推論到教學也是一樣,我們看見學生出問題,可能還要追溯到源頭才能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如果能解決問題的源頭,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要教育出優秀的學生自然要有優質的教育;要得英才而教之,自然要有優秀的教育經驗吸引英才。所以對於問題背後
的根本關注是唐教授最重視的。
每一位站在教育前線的教師一定都有自己一套教學方式和理論,也都一定會遇到許多教學上的困難。唐教授以這麼有趣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經驗,想必對許多教師在未來碰上教學瓶頸時有所助益,在教學上更有新的
思維及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