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 教發中心

TA訓練 介紹

首頁 > TA訓練

計畫背景

  為協助本校教師在學科課程、實驗課程及實習課程之教學提供學生更完善之學習情境,使教學助理透過TA專業之培訓發揮專長,協助教師教學課程;並藉TA考核機制對於表現優異之教學助理予以表揚,另對於表現不佳之教學助理予以汰換,訂定本校「教學助理培訓及考核辦法」,自96學年度開始實施。

計畫目標

(一)區分教學助理類別,予以不同培訓課程

本校教學助理計分四類:

  1. 討論課教學助理〈簡稱討論類TA〉
   為配合課程分組討論需要,在授課老師指導監督下,帶領修課同學進行小組討論或習題演練。其工作內容包括:協助教師準備上課資料、參與聆聽上課內容、負責帶領分組討論、協助批改作業及評分、設計並維護課程網頁,以及其他相關教學輔助工作。

  2. 實驗課教學助理(簡稱實驗類TA)
   為配合實驗課之需要,在授課老師指導監督下,帶領修課同學進行分組實驗。其工作內容包括:協助教師準備上課資料、準備試劑、預作課程實驗、協助學生操作實驗、督導實驗室安全、課後清理實驗室、進行實驗相關之討論、協助批改實驗報告及評分、設計並維護課程網頁,以及其他相關教學輔助工作。

  3. 一般性教學助理(簡稱一般類TA)
   為配合課程批改作業之需要,在授課老師指導監督下,分擔老師之教學負擔。其工作內容包括:協助教師準備上課資料、參與聆聽上課內容、協助批改作業或報告、製作E化教材、設計並維護課程網頁、上網與學生互動、每週定時提供課業諮詢服務,以及其他相關教學輔助工作。

  4. 全英授課教學助理(簡稱EMI TA)
   為配合全英授課課程之教學需要,在授課老師指導監督下,帶領修課同學進行全英授課課程之學習。其工作內容包括:執行一般類TA工作內容、協助修課同學提升對課程內容與英文的理解、擔任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協助批改作業與評分及其他相關教學輔助工作。

  5. 服務學習類教學助理(簡稱服務學習類TA)
   為配合服務學習類課程之教學需要,在授課老師指導監督下,引導修課同學進行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及社區服務。其工作內容包括:執行一般類TA工作內容、社區機構聯繫與協調、引導同學人際互動、表達(導覽或課輔)技巧、小組討論及反思活動,帶領修課學生設計成果展及督導學生完成服務學習成果報告。


(二)資格認證

  1. 各學術單位之教學助理須參與「教務處」(教發中心)及「學術單位」(各院)所舉辦至少八小時以上之培訓課程,並於「教學助理培訓資訊網」平台予以認證,通過後即給予教學助理資格。八小時以上培訓課程至少包括教務處主辦之四門主要課程及學術單位主辦之一門主要課程及二門輔助課程。

取得資格請參考以下流程說明:

  2. 討論類TA必修「帶領小組討論實務教學」課程;實驗類TA必修「實驗室儀器操作能力」課程;一般類TA必修「數位教材編製能力」課程;EMI TA必修「課室語言(含發音)」、「跨文化溝通」課程;服務學習類TA必修「反思活動帶領」、「成果發表設計」課程。

  3. 討論類TA 必修「帶領小組討論實務教學」課程,實驗類TA 必修「實驗室儀器操作能力」課程,一般類TA 必修「數位教材編製能力」課程。

  4. 取得教學助理資格認證者,各學術單位應予優先聘用;任教之當學期一個月內未取得教學助理資格認證者,立即予以停聘。雖取得資格認證但學期末評量不佳者,各學術單位不得再續聘。

(三)考核機制

  考核機制:每學期末授課教師針對教學助理依據下述規定予以考評,並將評量結果提次學期各學術單位聘用教學助理相關機制參考。

  1. 透過授課教師於學期末對教學助理加以追蹤考評。

  2. 透過每學期期末「教學意見調查表」中,學生對教學助理之教學評量題項加以考評。

  3. 根據學生與授課教師之考評,對表現優異者酌予獎勵並予以續聘,對評量不佳者,各學術單位不得再續聘。

培訓課程

(一)每學期由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規劃開辦之培訓課程:

  1. 教學助理制度與職責(主要課程)
  2. 班級經營(主要課程)
  3. 有效的教學策略(主要課程)
  4. 師生溝通與人際互動(主要課程)

(二)建議各學術單位自行開設之培訓課程(由各學術單位依據單位教學特殊需求選開課程,課程時數由主辦單位視需求調整,但主要課程必開)。

  1. 教學經驗分享(主要課程)。
  2. E化教室設備資源操作(輔助課程)。
  3. PowerPoint介紹與製作(輔助課程)。
  4. 各項攝錄影器材之操作(輔助課程)。
  5. 數位教材編製能力(輔助課程)。
  6. 數位教學平台操控與管理(輔助課程)。
  7. 圖書資料蒐集、線上資料庫導覽(輔助課程)。
  8. 教務資訊系統及網大資訊系統相關操作說明(輔助課程)。
  9. 實驗室儀器操作能力(輔助課程)。
  10.帶領小組討論實務教學(輔助課程)。
  11.反思活動帶領(輔助課程)。
  12.成果發表設計(輔助課程)。